佛教认为唯有破除对自我的执着,才有可能乘上前往解脱彼岸的木筏。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1、下一班木筏几点开?
2、哪一个自我?
人们觉得自己还时日漫长,总想着有一天平静下来,安顿下来,然后再去思考解脱这一类型的问题。却不知道这本应是日复一日的思考,如果要开始的话,现在就是最合适的时机;如果觉得还可以等待的话,就永远不会真的开始。木筏只对想要渡河的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对于那些并不打算渡河的人来说,没有河流,也没有彼岸,自然也就不存在渡船。
下一班木筏,永远都不会来。
在佛陀驻世的时代里,人心朴质简单得多,因此发现和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在今天,连自我也经过了重重伪装,想要找到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去破除它?说破除对自我的执着,说的是哪一个自我?
这是一个个人存在感很低的社会。不单是因为人口数量惊人,个人在群体里就像是沙漠里的一颗砂砾那么毫不起眼。更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权力、财富、名声构成了巨大的金字塔,除了塔尖的一小部分人之外,塔身其他部分的人并不能知觉到自己的存在。
因此,人们还来不及饲养自我,让自我发育成型,露出清晰可见的眉眼,就已经转去培育存在感。因为存在感是自我的前一站,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才会有真实的自我出现。
那么,如何在天空中发现地面上一只蝼蚁的存在?答案是千千万万的蝼蚁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图案,于是单独一只蝼蚁的体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它们的整体则是一种不能无视的巨大存在。一只蝼蚁就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依附于一群人,或者依附于能聚合这样一群人的任何理念。于是,在寻找存在感的过程里,这个人的自我就被塑造出来:和这群人一致的想法,一致的审美,一致的行为。
这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这只是对外借用,这也只是自我驯化—这是一群人共同形成的幻象,用它来替代了每一个独立的自我。
如何判断什么是集体的幻象,什么是真实的自我呢?答案是三个字:我喜欢。
我们每个人都是像蝼蚁那样的存在着,在每一天里,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不能免于他人的评价和指点,也不能免于他人的攻击和反对—在蝼蚁之间制造差异,也是建立存在感的方式之一。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捍卫自己所说的话?说做的事?所定下选择呢?
用它所在那一群人的人数,那一群人的理念,或者任何理论和概念来捍卫的人,是没有真实自我的;而能够站起来,以个人的名义直言不讳地回答“我喜欢”的人,他们拥有真实的自我,也最难被击败。尤其是那些承认所有指责,但是依然坚持“我喜欢”的人,他们拥有最真实的自我。
我在微博上经常用“小米手机”打击人。每次打击之后,看其它小米用户的反应非常有意思。他们会说:
—小米用户几千万人,你未免打击面太广了一点!
—小米手机信价比最高,你的苹果手机又贵跑分又低!
—如果没有小米手机,你的苹果手机根本不会那么便宜!
—你以为你是谁?别人买什么手机是人家的自由!
……
你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多,看到了信价比,看到了竞争促进降价,看到了个人自由。唯独没有看到三个字:我喜欢。看到了你们、他们、我们,唯独没有看到一个字:我。
自我在哪里?
如果真的有自我,这个自我会大声回答我:是的,我的手机没有你的手机贵,操作起来也没有你的手机那么流畅,厂商的各种行销手段也近乎于自我麻醉和自我安慰,用它的时候还会遭到来自你这样的人的嘲笑,我清楚地知道这一切,也知道这个社会习惯于用权力、财富、名望来评判一个人,但是,这是我的手机,我喜欢它。你可以嘲笑它甚至嘲笑我,但是你嘲笑不了我对它的喜欢。我喜欢,这一点你永远也改变不了。
有谁如果这样回答我,我只能无话可说,因为“我喜欢“三个字”完全根植在一个人的自我之上,无需攀缘任何别的东西,无论是人多,是信价比,是跑分值,还是个人自由。因为它完全发自内心,无需攀缘任何外物,也就无处下手拆解它成立的基础。
这就是自我的威力。
社会以权力、财富、外貌、名望评价一个人,让大多数人成为尘埃一样的存在,这是个事实。按照这个标准,的确个人微不足道。可以把一个人否定掉,也可以用相同的标准,把一个人所喜爱的东西否定掉。但是,这个标准却无法否定一个人的喜欢本身。
你的喜欢不需要任何道理,你的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你的喜欢甚至不需要任何解释。你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也许不重要,你所喜欢的事物对于这个世界也许也不重要。但是,因为喜欢这件事情本身,这个世界不能压缩也不能剥夺你,不能改变也不能无视你。你变成一种非常坚实而又具体的存在,谁也改变不了。
你可以不重要,但是你的喜欢很重要。有喜欢,才会有自我;有自我,才有解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