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坚持自学有多难?

下班后的两个小时,才决定你的人生。


 

这一年,我无意中知道MOOC网,才发现原来网上还有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各所名校的免费课程。相见恨晚,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情吧。

我今年通过MOOC等平台完成的课程,那些中途放弃或推迟的课程不在列:

效率类: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
Get Organized: How to be a Together Teacher

历史类:
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
The Modern World, Part One: Global History from 1760 to 1910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写作类:
Crafting an Effective Writer: Tools of the Trade (Fundamental English Writing)
English Composition I

哲学相关: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积极心理学)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自学的初衷

每个人学习的理由各不相同,我当初的想法很简单:

1.为了提升英语水平

因为工作需要,我一直都在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学习英语。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英语渣到看《纽约时报》就像看天书一样,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种文盲般的挫败感。中间省略一段渣渣的苦逼困斗过程。直到后来系统地学习了口译、笔译的网络课程,再加上大量的实战,终于我的英语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用武侠术语来说,就是有一种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
当时学口译、笔译时的部分讲义笔记

打通任督二脉并不等于武功化境,恰恰相反,它只是练习高级功夫的基础。说得通俗点儿,刚刚入门而已。但有了这个基础,就像有了一点点内功一样,再学各种招式就会容易很多。

那个时候,我决定学点其他功夫。而MOOC就好像是一个江湖,这里有很多个门派,每一个课程就是一本武功秘籍,每一本秘籍都能极大地增强功力。于是,从《Learning How to Learn》开始,由此我开启了刷课练功的征程。(PS:因为要顺带刷英语,所以我选的课程大部分都是英文授课。)

分享一点经验:

如果真想提高英语,就别看字幕;
如果实在听不懂,要看也只看英文字幕;
如果连看英文字幕都很困难,那这门课对你太难了,建议换一门难度低一点的。

比如,词汇量低于三五千的孩子,学习《English Composition I 》这门课可能会感觉吃力,学习《Crafting an Effective Writer: Tools of the Trade (Fundamental English Writing)》这门课的话则会相对难度适中一些。

2.为了解决一些很实际的困惑

1)明明生活顺遂,为什么不开心?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我不明白明明自己工作稳定、生活顺遂,为什么还是不开心?

我问过周围的朋友,但是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决定自己为自己诊治,这也是我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原因。

后来证明,我当初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学完这个课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为什么执行能力差?喜欢拖延?

这是我在mooc上学习的第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了解了拖延症的成因,以及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对抗拖延症。

3)如何有效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一些基本的时间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帮助。《Get Organized: How to be a Together Teacher》这个课程非常简短,里面介绍的一些实用表格我也一直在使用,并不断改进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格式。

学什么?

之前有朋友问我,你最近都在网上学些什么,我说历史和哲学。她很是意外地说了句,你怎么不学些有用的,我还以为你学的是跟工作相关的东西呢。

朋友的话让我深思,在她看来学心理学和历史是没用的,因为这些课程对升职加薪没什么用,花那么多时间,还不如学门职业技能实在。关于这点,我是这么认为的:

1.有用VS没用

有很多人问我,平时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学英语有没有用?

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英语?我觉得这个动机很重要,否则,你根本学不下去。

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我认识一位前辈,大学学的是科技英语,毕业后分配到政府工作。他是他们单位唯一一个坚持每天学习外语的人,周围人都笑他,有现成翻译不用,干嘛自己学。直到工作十几年后,中国使馆招募驻外大使,他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

所以,有没有用,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取决于你为什么要学。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只要学习,总会有收获。很多时候,学习就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仅是学英语,学其他东西也是一样的。

2.需要VS喜欢

我们学习大部分是出于两个目的:需要,或者喜欢。二者在效果上,很难衡量,但在持久性上,却有显著不同。

出于实际需要学习,大多是为了解决一些眼下的问题,比如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答疑解惑、为了考证加薪等。但是,这样的学习很难有长效性,就像吃药一样,当病好了,你就不再想吃药。就算接下来的补药对身体有好处,但这种需求已经不那么迫切了。举个例子,高考结束后,还有多少人主动学过曾经不感兴趣的科目?

为了爱好学习则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就像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未必是一定要得到那个人,也不是为了经济上的企图,就是喜欢,就是想努力接近她,不计成本,经年累月,乐此不疲。

因此,在我看来,与其问“我应该学什么?”,不如问“我喜欢学什么?”、“我想学什么?”。

3.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只有一个方法——尝试。这和超市的试吃是一个道理,先尝尝,口味对了,那就对了,口味不对,换下一个。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一开始也没有很强的方向性。只是先学一些觉得很实用,很感兴趣的课程,再慢慢发现原来学习A还要知道B,学习B还需要了解C,为了更好的学习A,其实我应该先学好B和C……就这样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要学什么,按什么顺序学。

所以,不要想太多,先学了再说。基本上你能坚持学下去的,就是你比较感兴趣的。

怎么学?

1.招式还是内功?

我觉得学习就跟练功一样,分两种:一种是练内功,一种是练招式。

招式,浅显易学,上手快,见效快;内功,则聚沙成塔,旷日持久,进展缓慢。武功要想登峰造极则必须内外兼修,内功要深厚,招式要精通。但是,天下武功种类众多,包罗万象,一个人穷极一生,真正能精通的也不过几种,所以有些功夫学些招式就可以,有些功夫则需要苦练内功。

具体来说,以我自己为例,像时间管理、《学习困难科目的实用思考方法》这种实用类的课程,我把它归为招式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实用技巧即可,不用深入。而历史类、哲学类的课程我比较感兴趣,则投入的时间更多,学习得也相对深一些,这些属于内功。

2.学习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同样一个课程,不同的人学习,收获也会不一样。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学完一个课程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What——这个课讲了什么?
How——这个课是如何讲的?
Critique——你同意课程中的观点吗?
Reflection——对你的生活有什么用?

回答这些问题会助于将知识系统化,将各个知识块有条理的组织起来。前两个问题属于比较浅显的层次,认真听课基本上都能回答上来。而人与人之间水平的差别往往表现在后两个问题,它直接反映了你思考的层次。我认为学课程和阅读的方法是相通的,对于这四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参看我之前的文章《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这样读收获更多》。

怎么坚持?

自学是件苦逼的事情,它要占用你原本可以用来娱乐的时间。

为什么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要听课?
为什么别人刷网页的时候,你要读书?
为什么别人逛淘宝的时候,你要写笔记?
为什么别人玩游戏的时候,你要查资料?

为什么一个人愿意在下班后每天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坐在书桌前学习?

所以自学最难的地方既不是学什么,也不是怎么学,而是怎么坚持,因为你要不断地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和各种各样的诱惑做斗争,和轻松舒服的安逸做斗争。这么难,怎么办?

方法只有一个——养成习惯。

是的,习惯。

学生时代,我一直很喜欢写作。工作后,这个爱好就搁置了。直到从今年开始,我又重新开始学习写作课程、加入写作训练营、坚持在公众号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学习体会,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学生时代大大小小的日记本有几十本,尽管工作后这个习惯就慢慢放弃了,但是一种热爱一旦养成习惯,就容易顺着这种惯性坚持下去。很多人很难做到每天学习,却可以很轻松地坚持每天刷牙。为什么?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毕业很多年后,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那些学霸可以天天学习而我却做不到的原因了,因为学习对人家来说就跟刷牙一样自然啊!(一个老学渣多么痛的领悟~)

PS:关于如何培养习惯,可以参看我之前的文章《意志力薄弱的人,该如何持之以恒?》

为什么一定要自学?

这一点放在最后讲,是因为我认为自学最大的意义就是——给未来的自己投资。如果说有什么投资是只赚不赔的话,那么自学无疑就是这样的投资。而且,这项投资越早越好,它会为你带来这样一些收益:

1.解锁加速学习的技能

自学,未必能够给你带来好的工作、好的运气、好的报酬。但是,学习到一定程度,你会解锁一个关键技能——融会贯通,之后你的学习速度就会呈几何增长。

根据Barbara Oakley教授的观点,我们的知识是压缩成“块”(chunk)的,每一个块都有一个固定的神经回路,某个块用得越频繁,那一部分的神经回路就会越牢固,就像小路越走越平坦一样。而我们学习新知识时,神经会自发地选择那些平坦的路径,也就是会与已有的知识块进行连接,这个过程被称为“融会贯通”或者“触类旁通”(transfer)。所以,当你的知识块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大之后,后面学习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容易。有人说,学习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加速度,原理就是在这里。

更重要的是,原有的知识块很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连接,带来惊喜。每个人都看到苹果落地,却只有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这种“顿悟”,其实就是融会贯通的意外成果。

2.获得阶梯式的成长

想起网络上的一个笑话: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您还不给我涨薪水呢?”,老板回答说 “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把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呢?”。

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工作的前几年往往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期,当你一切都能得心应手、熟悉应对时,很容易进入一种平和的温水煮青蛙的时期。

当一个人的学习曲线开始趋平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谁都喜欢安逸,可是安逸的后果就是一年的工作经验一不小心就用了十年。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持续不断的学习。

3.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知乎有一个问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主问:
你在知乎上究竟学会了什么?

其中最高票的回答是这样的:

小时候不努力学习,长大了就只能给别人点赞。

一句话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坎。不多解释,你们懂的。

总结:

这一年对我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改进,以及学习认识的提高。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好心塞,为什么我20岁的时候,不懂得这些呢?

或许,人的一生总是要走些弯路的吧。这种时候,大概也只能大丈夫了。即使现在有些晚了,我还是想说:趁着牙好胃口好,赶紧学习吧!

内心强大的人,骨子里都悲观

文|周小北

-1-

我以前公司有个同事,是所有人里面最轻松自在的,人缘超好,每次聚餐基本都是听他在讲笑话。

在大城市奔波的人少有他那般闲适的性情,我很羡慕他。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故事,我是有多爱挖掘别人的故事啊!

他家很穷,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学费都是贷款的,生活费全部要自己挣。

穷到什么程度呢?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候,他答应帮一个同学替考,风险极大,但是,可以挣到400块钱。

可惜有人告密,他被当场抓了。

那时候他已经大四,并且考取了一所更好学校的研究生。

他被取消学籍,大学毕业证书、文凭什么都没有了,连毕业照和聚餐都没有资格参加。

不敢告诉老家的父母,只身一人南下闯荡。

他的同学在南方读研,他住在对方宿舍里,四个同学睡床上,他睡地上,每天只吃一个馒头。

有年春节,没钱买票回家,只好骗父母说单位加班回不去,坐在冰冷空旷的宿舍里一边啃馒头,一边看外面噼里啪啦放烟花爆竹。

实话说,听完他的故事,我被震惊了。

他说他对一切事都不抱幻想,也从不指望任何人。

如果说有什么人生心得的话,他只跟我说了四个字:无欲则刚。

如今,这位穷同学已然创业成功当上富翁了,还是很爱开玩笑,说自己不过是个二逼青年。
-2-
小妞新买一条裤子,腰太紧,我想给她把腰带加长一点,可自己又不会针线活,只好去找人来修。

这就是不跟老人同住的麻烦,要是我婆婆在身边,早就飞针走线行云流水地搞定了。

我们找到街边一个小店面,里面坐着一位阿姨。把裤子给她,我们刚落座,她就叫起来:“哎那个小孩子,你不要碰我的线!”

我看了半天,小妞坐得乖乖的,一动也没动,根本没有碰她什么东西啊。

然后,这个阿姨索性站起来,粗鲁地把我女儿从座位上赶走,说:“她不能坐!万一碰坏东西怎么办?”

以前遇到这种“莫须有”的状况,我会真的很生气。

转念想想,也许是在这种破败的小店里待得太久太闷了,心情不够好吧,我选择了理解她,火速付钱离开。

有时候,让孩子也让自己学会去接受一些并不愉快的事,也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虽然我很想给孩子建造一个美好花园。

我本希望教给她:世界是明亮的,每个人都是友好的,就像绘本故事书里写的那样。

但这种观念很有可能让她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而相对地,对于乐观主义者来说,最常遭遇的可能就是失望吧。

因为生活不是我们可以设计的。

唯一可以选择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开放度去接受所有一切的发生。
-3-
最近很多朋友对我的评价是:你很逗比啊,我心态要是像你这么好就好了……

因为他们看到我发在朋友圈的段子,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小故事,我几乎快要把自己活成一个笑话大全了。

还有我写在微信公众号里面的文章,确实有点儿没心没肺的逗贫和满不在乎的荒诞。

然而事实呢,我会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我变得比前些年更悲观了。

以前我总把未来设想得壮观美丽,料想自己一定会过一种不平凡、不庸俗的生活。

我非常积极地争取,不管是工作、恋爱还是考证、自我提升,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我必须一直优秀下去啊。

自从埋头埋脑当了几年煮饭婆子以后,我突然放下了对生活的期许。

因为全职带娃的生活,简直太TM绝望了!

我整个人生的谷底就是这段时间,我此前几十年静心为自己设计的道路全都被毁坏了。

我的人设变得很简单:一个家庭妇女,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标签。

谁TM管你大学拿了几个奖学金,工作期间干过多少牛逼的事,追你的男孩曾经有多霸道……

以前会微微为那些成就感到骄傲,也无法摆脱它们对我的控制。后来,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一箱“重要文件”。

是我从小到大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我干了一件辉煌的事,把它们全都用铡刀铡碎,扔了。

我并不建议你也这么干,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干完以后,很爽。

我要像“另一个人”一样生活。

再牛逼的故事也都是过去了。
-4-
以前我热衷追求护肤品、好看的衣服、别人的评价、自己的形象气质、读过的书……但从来没觉得满足过,因为一直会有更好的东西出现啊。

我一直以为“追求”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是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

但个人实践证明,这不过是永不停歇的消耗罢了。

从小到大,我习惯了去实现各种大小抱负,好像我的人生就是为着完成这些游戏打怪任务而来,不断打怪、不断升级。

没有目标、没有抱负的生活听上去多么颓废啊。

可我现在发现一个秘密:当一个废物是那么的快乐。

我对很多东西不抱期望了,反正能失去的我都已经失去了啊!

于是走在路上,我就像是“另外一个人”那样步履轻快。

没有人可以定义你了。

刚开始带孩子出门见老公的朋友,对方的老婆会惊讶而关切地看着我:“你没工作啊?天哪!文化低没关系,你可以去XX百货公司卖服装啊。”然后侃侃而谈她的职场风云。

有时候我会弱弱地想辩解,我不是不识字,我以前也上过班。

现在是真的可以接受所有质疑了,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并不急于证明自己了。

因为证明顶个P用啊!

当这些东西徒劳无功之后,你也就放弃了。

如果用五年做一个期限来衡量的话,五年前我眼中的世界差不多跟纽约曼哈顿一样光彩照人,到处都是耀眼的商机和风姿绰约的曼哈顿女人,我们都在努力攀爬精英的阶梯。

现在,我眼中的世界是极度悲观色彩的,有饭吃就很开心了。每天制作喜欢的点心,拉着孩子的手做游戏,睡到自然醒,灯下独享一本好书……统统都可以让我感到满足。

我居然变得比以前还要顽皮,会玩玩滑板,开开玩笑,做一些幼稚的鬼脸。

就连在绘本馆,我都流连忘返地翻看小孩子的图书,真的很好看啊!

内心强大的人,骨子里都悲观
-5-
之前的文章里谈过处理婆媳关系的问题,我说要对婆婆用上各种星级酒店的贴心服务,看上去似乎在讨好她,其实是因为我对婆媳关系并不抱任何期望的缘故。

如果为了搞好关系而去做,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低眉顺目,因为对方的反应和喜好会时刻左右影响着你的行为,人在患得患失的情境下是很难舒心愉悦的,更不要谈服务精神了。

相反,我根本不在乎她怎么看我,她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反正我确信的是,她不会像爱她女儿那么爱我。我只想轻轻松松地欢度春节。

婆婆没有帮我带小孩,我本可以怨念地议论这件事,但问题在于,带小孩本来TM就是我自己的责任啊!跟人家没什么关系好吗?

如果你对她抱有幻想和期望,你会立即觉得她亏欠了你。

那么,你为她做任何事,都会感到不爽。

这就是悲观主义的好处,对谁都没要求,所以才可以当个傻兮兮贱兮兮的小媳妇。

让我总结一下:所有对生活的满意,都源于曾被打落谷底。
-6-
前几天在微信上认识一个女人,旅居德国,是两个娃的妈。

我翻了翻她的朋友圈,温馨得跟时尚生活杂志似的,各种美得像屏保一样的风景、美食,还有可爱的娃,生活相当惬意自足。

她说了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

从她家院子前面的小路往附近一拐,就是一座墓地。时常有人在那里照料墓前的花花草草,年轻的妈妈们推着婴儿车,带着孩子在里面散步。

在生活住地的附近有一座墓地,那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觉得当地人根本当那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啊,没有什么恐怖、阴森、不吉利的想法。

反倒是,日日经过墓地,会时常提醒我们活着的欢愉。

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吧。

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或许就是与死亡走得很近的人。

至于这位旅居德国的妈妈,我已经“盯上她了”,因为我很想听她的故事,我真是有故事瘾。我希望她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写出来同更多人分享。
-7-
男明星里,有个人从来没有绯闻、没有恶评,随着时间久远越来越有光芒,他就是黄渤。

我总觉得他是一个有“小丑”气质的人,他诙谐幽默、机智谦逊,并不因为他对这世界抱有许多美好的期望,而源于生命底层对于人性的悲观。

都说他是草根,很早就出来闯社会,与各色人等打交道。

早年在歌厅驻唱,台下观众有的直接拎着酒瓶子上来拼酒,只能忍了,一仰脖子灌下去,然后继续伺候这帮大爷。

有人冲上来闹事,骂他们唱的什么鬼东西,别的成员急了要干仗,他赶紧拉拢对方,说好话打圆场。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TMD看透人间冷暖的心态啊。

后来主持台湾金马奖,大家才发现他妙语连珠,数次化解尴尬和挑衅,每一次都能把敌意融化成暖暖的友情,为自己挣人品。

他根本不是个肤浅的逗比,他的逗比是有底蕴的。
-8-
英伦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在他的演讲中谈到:生活的本质毫无意义,你的一切努力到头来都是徒劳,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但是这些事实经常遭到否认。

他建议我们去熟识失败和挫折,放下对于提升的期望,乐观主义的期望会令我们焦虑、生气,我们应当学会接受无常。

他甚至建议在书桌上放置一个骷髅头,时刻提醒自己“不久后我也会是这个德行”,从而放下那些不重要的事,专注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哈哈,听完他的教诲,我对骷髅头好感顿生啊。

所谓逗比,就是把别人认为倒霉透顶的事当作生活的常态,把别人觉得是常态的事当作美好稀缺的事物。

这就是悲观主义振奋人心的力量。

远离“不聪明且勤奋的人”

文|卡夫卡

Angel Ye 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广告创意圈的前辈。Angel Ye 在她十五年的广告创意生涯里,前后在奥美、JWT、DDB、AKQA(广告营销圈的读者都知道吧)等一流的广告公司工作。几年前,Angel Ye 又投身创业圈,创办了一家牛逼哄哄的独立广告创意公司,作为一个女性,她似乎真的很成功了。

但是,就在前不久,Angel Ye 却因为健康的原因宣布离开了。在她写给公司团队的信中,她开始为自己前几年过度工作而后悔,她说:“要为自己喜欢的而活;健康与自由比一切都重要;业余爱好和工作一样重要;有能力的人绝不加班;远离那些不聪明且勤奋的人。”

这就是Angel Ye 的职场箴言,这几句话简直太符合我的对工作、对事业、对职场的认知三观。当然,我这种三观也许与很多传统公司的价值观八字不合。我绝不认为一个为了工作放弃自己全部业余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家庭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恰恰是一个公司中最可怕的定时炸弹。

前几个月公司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资深职业经理人DD,他有老婆有孩子却天天加班到深夜十一点半,离开公司的时候还要把笔记本抱回家;而第二天早上又是9点都不到就出现在公司里了,周末也都是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一平米的工位上。卧槽这看起来简直是感动公司的员工楷模啊!为了公司,为了工作,连孩子见不见也无所谓了,连老婆抱不抱也不管了,睡觉也不睡了,吃饭也不吃了,这可真是让人内牛满面的价值观啊!

果不其然,不出一个月,公司整个部门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学习DD同志加班到深夜,早上提早到”的活动。部门最高领导发话:要好好整顿晚上在8点前下班的人。作为每天早上踩着点到公司,每天晚上不到8点就灰溜溜逃出办公室我,看到DD同志这大公无私的行为,我惭愧地流出了两行眼泪:妈蛋,我能抽你丫的吗?

我在前几天的人一篇文章中写过:一个人如果真的热爱他的工作,他会全身投入,什么加班加点、熬个通宵全都不在话下。但问题在于,在职场中,99%的加班全都是源于被迫,迫于某种傻逼制度、迫于某种傻逼氛围,很多人一边加班一边熬夜一边吐槽一边骂娘一边浪费时间消耗青春,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职场现状。

我和DD共同做过好几次项目,开过好几次会。几次之后,我便确认他就是一个“不聪明却勤奋的人”,一个职场中可怕的定时炸弹,一躲在职场中散发迷魂恶臭的奇葩花,一旦接近他,你的事业你的生活全部会被摧毁。

DD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每天9点到公司,开始刷微博,聊微信,看看昨日的邮件,和周边的同事聊聊天,装出自己特别忙的样子。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开会,因为开会简直是拖延时间并且让大家觉得自己很忙的最好的事情了,明明五分钟可以解决的会议他非要开成五十分钟;明明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搞定的会议,他非要拉来二三十个人。开完会了,该工作了吧!由于DD是一个小主管,他从来不自己干活,有时候只需要自己给其他Team的老大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就能搞定的工作,他非得让手下的小朋友去找对方team的小朋友,然后对方team的小朋友汇报给对方team的老大,对方team的老大再打电话来给他。卧槽,这一个循环,两个小时又过去了,简直棒呆!

我想你应该知道为什么DD每天都那么晚下班了,就是因为他作因为他傻因为整个公司氛围在怂恿这种不健康的价值观。

Angel Ye 在她的离职信中说职场人分为四类: “聪明且勤奋,聪明不勤奋,不聪明不勤奋,不聪明且勤奋 ”。其实关于这四类职场人的文章,我在几年前就看到过,当时文章中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一种人是最可怕的?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满怀着一腔鸡血,吃了几公斤的鸡汤,当然觉得“不聪明不勤奋”的最可怕。但是,那篇文章却写道,最最可怕的人是“不聪明且勤奋”。“不聪明不勤奋”的人他们虽然对公司毫无用处,但是他们也不会向公司输出额外的价值观,他们只是一个个透明人,在职场中随时会消失,而且他们也许在工作之外有着其他的成就。而“不聪明且勤奋”的人,则时时刻刻地向公司的其他人传递着一种自以为很牛逼的价值观:虽然我能力不够强,但是我能用时间来弥补啊!这种价值观一旦在公司里弥散开来,那就完蛋了,整个公司将会成为一个效率低下,员工幸福感低下的双低公司。

一百多年前,广大劳动者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八小时工作制,就这样被那些“不聪明却勤奋的人”给毁了。

读到这里,也许已经有很多人要骂我了:那你说,像我这种不聪明的人怎么办?我连勤奋一下、努力一下都要被你骂,那我饿死算了!

不不不,在我的理解中,“聪明”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聪明”也是一种工作的方法。

从小到大,我的数学和英语就不好,在与数字和字母相关的工作领域中,我就不是个“聪明人”,所以我不会去选择当一名会计、精算师,或者翻译;但我的文字、审美、创意还不错,也许是个“聪明人”,所以我会去尝试做设计、文字和创意类的工作。我还记得我刚毕业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时候,同样的任务和工作量,我几乎都能在晚上7点前完成,几乎没有怎么熬过夜;当时每每看到第二天,很多和我一同进入公司的小伙伴们都一脸疲惫黑着眼圈的时候我就不理解,为什么你们要熬夜呢?果不其然,这些每天都熬夜写策划的“加班狗”,几个月后都转行了,他们去了那些更适合他们的行业和公司,在那里,他们成为了“聪明人”,他们真的就很少熬夜了。

所以,“聪明”只不过是“喜欢”和“合适” 的同义词,如果你每天都觉得你不够“聪明”,你需要换个坑了。

“聪明”还是一种工作的方式。聪明人都特别具有经济学的头脑,他们最看重的是“时间成本”,他们不允许任何一秒钟的浪费。一个职场中的“聪明人”,绝不允许自己的时间花在刷微博、聊微信和各种无意义的开会中。无论是苹果的乔布斯,还是微信的张小龙,他们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也都是极度讨厌开会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那些功成名就,那些牛逼哄哄的创始人、CEO一边经营管理着庞大的公司,一边还能够一年阅读一百本书籍,还能每个月和父母妻儿出国旅行,他们还能登上珠穆朗玛、玩摄影拿金奖、还能写出各种畅销书,同时及还能保持养生,每天十一点前必定睡觉。他们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聪明人”,他们所从事的的工作都是自己极度热爱的,因此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就能百分之百的投入,获得一个极高的工作效率。他们拒绝一切无意义的开会、繁琐的流程、无效的聚会。在工作结束后,他们能够将工作完全忘记,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另一个世界里。这才是人生赢家啊!

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大多数的公司,大多数的职场,充斥着“不聪明且勤奋”的人。这类人,也许是工业1.0时代工厂流水线上最欢迎的人,但是现在时代已经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已经改变了,我们需要的是更高效的工作和更丰富的生活,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混日子。

很多时候我真的特别担心自己的未来,在我目所能见的范围内,都是“不聪明且勤奋的人”。在这类人中,最成功的是这样的:在一个个大公司里,做着一份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工作,一步步唯唯诺诺往上爬,每天熬夜加班不回家,没有任何的工作之外的乐趣,整个人变得枯燥而无趣,终于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拥有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职位,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但这又如何呢?回头看看,他青春留下了什么呢?他的未来又有什么期待呢?

最后再搬出一下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你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获得最底层的物质满足吗?还是为了更高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呢?

ScollerView模拟tableView重用机制

//

//  ViewController.m

//  ScollerView模拟tableView重用机制

//

//  Created by lixiang on 19/2/16.

//  Copyright (c) 2016 lixiang. All rights reserved.

//

#import “ViewController.h”

#import “LXModel.h”

#import “LXButton.h”

@interface ViewController () <UIScrollViewDelegate>

@property (nonatomicstrongUIScrollView *scrollView;

@property (nonatomicstrongNSMutableArray *arr;// 托管重用数组

@property (nonatomicassignCGFloat upY;// 需要添加到头部子视图的坐标Y

@property (nonatomicassignCGFloat downY;// 需要添加到尾部子视图的坐标Y

@property (nonatomicassignCGFloat offset;// 拖动时候的偏移量

@property (nonatomicstrongNSMutableArray *allArray;

@property (nonatomicassignNSInteger rankRecord;//记录当前最后一个box10box中的第几个。默认值为5,滚动时+1-1,下限为5,上限是self.allArray.count

@property (nonatomicassignint screenWidth;

@property (nonatomicassignint screenHeight;

@property (nonatomicassignint boxHeight;

@end

@implementation ViewController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self.screenWidth = self.view.frame.size.width;

    self.screenHeight = self.view.frame.size.height;

    self.boxHeight = self.view.frame.size.width*0.625;

    [self requestData];//请求全部的数据

}

// 请求数据

– (void)requestData {

    for (int i = 0; i < 10; i++) {

        LXModel *model = [[LXModel alloc]init];

        model.title = [NSString stringWithFormat:@”%d”,i];

        [self.allArray addObject:model];

    }

    

    // 若请求数据成功 就初始化一个ScrollView

    self.scrollView = [[UIScrollView allocinitWithFrame:CGRectMake(00self.screenWidthself.screenHeight)];

    self.scrollView.contentSize = CGSizeMake(self.view.frame.size.width10000);

    self.scrollView.backgroundColor = [UIColor lightGrayColor];

    self.scrollView.delegate = self;

    [self.view addSubview:self.scrollView];

    

    // 若请求的数据中的数组数量大于,就启用重用

    if (self.allArray.count > 5) {

        self.rankRecord = 5;

        NSInteger i = 0;

        for (i = 0; i < 5; i++) {

            LXButton *box = [[LXButton allocinitWithFrame:CGRectMake(0, i * self.boxHeight , self.screenWidthself.boxHeight)];

            box.rank = i;

            LXModel *model = self.allArray[i];

            box.model = model;

            [self.scrollView addSubview:box];// 添加子视图到scrollview

            [self.arr addObject:box];// 添加view到托管的重用数组

        }

        // 下一个viewy点是

        i++;

        self.downY = i * self.boxHeight;

        self.upY = –self.boxHeight;

        self.offset = 0;

    }

}

– (void)scrollViewWillBeginDragging:(UIScrollView *)scrollView {

    self.offset = scrollView.contentOffset.y// 记录开始拖动时的偏移量

}

– (void)scrollViewDidScroll:(UIScrollView *)scrollView {

    // 判断上下滑 是否偏移量超出屏幕

    if (scrollView.contentOffset.y < 0 || scrollView.contentOffset.y > (10000 – self.screenHeight)) {

        // 超出屏幕范围不做任何操作

    else if ((scrollView.contentOffset.y – self.offset) > 0) {

        

        // 上拉屏幕

        

        if ((self.downY – (self.scrollView.contentOffset.y + self.screenHeight)) < self.boxHeight+50 && self.rankRecord < self.allArray.count) {//√

            

            LXButton *box = [self.arr objectAtIndex:0];// 取出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self.upY = box.frame.origin.y;// 将头部Y坐标变为boxY坐标 因为box要添加到尾部

            [self.arr removeObjectAtIndex:0];// 移除数组第一个元素

            box.frame = CGRectMake(0self.downY – self.boxHeightself.screenWidthself.boxHeight);// 改变boxframe

            box.rank = box.rank+5// 改变frame的同时改变索引

            LXModel *model = self.allArray[box.rank]; // 根据索引取出模型

            box.model = model; // 赋值

            [self.arr addObject:box];// box重新添加到数组

            self.rankRecord ++;//记录当前最后一个box10box中的第几个

            self.downY = self.downY + self.boxHeight;// 改变下一个的尾部坐标的Y//////////////////////////////

            NSLog(@”上拉%f”,self.downY);

        }

        

    else if((scrollView.contentOffset.y – self.offset) < 0){

        

        // 下拉屏幕

        

        if ((self.scrollView.contentOffset.y – self.upY) < self.boxHeight+50 && self.rankRecord>5) {//!!!

            LXButton *box = [self.arr lastObject];// 取出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

            self.downY = box.frame.origin.y+self.boxHeight;// 将尾部Y坐标变为boxY坐标 因为box要添加到头部部///////////////////////////////////

            [self.arr removeObject:box];// 移除数组最后一个元素

            box.frame = CGRectMake(0self.upYself.screenWidthself.boxHeight);// 改变boxframe

            box.rank = box.rank – 5// 改变frame的同时改变索引

            LXModel *model = self.allArray[box.rank]; // 根据索引取出模型

            box.model = model; // 赋值

            

            [self.arr insertObject:box atIndex:0];// box重新添加到数组的头部

            self.upY = self.upY – self.boxHeight;// 改变下一个的头部坐标的Y

            self.rankRecord –;//记录当前最后一个box10box中的第几个

            NSLog(@”下拉%f”,self.downY);

        }

    }

}

#pragma mark 懒加载

– (NSMutableArray *)arr {

    if (_arr == nil) {

        _arr = [[NSMutableArray allocinit];

    }

    return _arr;

}

– (NSMutableArray *)allArray {

    if (_allArray == nil) {

        self.allArray = [NSMutableArray array];

    }

    return _allArray;

}

@end

 

读《程序员的思维修炼》

虽然冠以「程序员」的名头,但其实也适用于非程序员。这本书主要围绕「如何提升元学习能力」展开,所谓「元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掌握了这种能力后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如鱼得水。还介绍了L型和R型双CPU模式,阅读的技巧,目标的设定等等。读起来不累,同时又会有不少收获。

简单摘录了几句:

  • 培养幽默感,以建立更强大的隐喻。
  • 两个想法相距越远,越难以通过有效的隐喻联系起来。但我们遇到一个格外具有创造性的隐喻,且两参照系距离适中,我们就不得不几百年来一直歌颂这位作者。
  • 增加感官体验,以促进大脑的使用。
  • 直觉和模式匹配能力超越了显性知识。
  • 你的价值取决于你为团队带来的价值。
  • 大脑不是软件,软件不会老化,不会退化。但是大脑必须刷新,必须使用,否则就会丢失记忆。
  • R型在存储输入方面非常卖力,事实上可能你的每次经历,无论多么平淡乏味,都会被存储。但是它不一定被索引。当你努力解决一个问题时,R型进程会搜索你的所有记忆以寻找解决方案。
  • L型处理语言、分析、符号、抽象、时间、推理、数字、逻辑、现象思维。
  • R型处理直觉、综合、想象。
  • 积极的情感对学习和创造性思维非常关键。当你充满了消极情绪时,你的大脑就开始停止提供多余的资源。
  • 美学可以改变这些,不论是用户界面、代码和注释的布局,还是变量名的选择或桌面的整理。
  • 当你努力解决一个问题时,你的所有记忆都会被扫描——甚至那些你无法主动唤醒的记忆。
  • 养成一种收集思维鹅卵石的习惯,一旦有了积累,造墙的过程就会很容易。
  • 你是否注意到伟大的想法或者领悟可能会在最出乎意料的时候降临?比如洗澡、刷盘子或其他一些枯燥、琐碎的工作时。这是因为L型有点厌倦了这种常规任务,走了神,这才让R型得以自由地展示自己地发现。
  • 改变解决问题的角度(角色扮演)。
  • 培养快速的洞察力,寻找不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或类比。
  • 大脑不是一个用于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焰。这不是别人可以帮你做的,而是一件你必须自己做的事情。
  • 建立SMART任务实现你的目标。
  • 所有的知识投资都有价值。即使你从来不会在工作中使用某项技术,它也会影响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 考虑投资的回报率。
  • 当你种菜时,如果菜长的不好,你不会怪责菜,你会寻找其他理由。菜可能需要更多的肥料或者水,或者少晒太阳,你决不会怪责菜。
  • SQ3R主动学习法(Surv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 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 以教代学(橡皮鸭调试法),向你所在领域之外的人解释。
  • 把事物分成大脑足以容纳的几部分。
  • L型模式的CPU有一种「空闲循环」程序,如果没有更紧迫的事情值得你去注意,闲置程序将会停留在一些低等级的困扰或紧急的问题上,而这会干扰R型的处理。
  • 大部分冥想、瑜伽以及类似的练习都是为了这个相同的目标:缓和大脑里L型嘈杂的声音所带来的痛苦,生活在此刻,不要将你的精力不必要的分散,因为内心中喋喋不休的事情会击倒我们。
  • 使用wiki来管理信息和知识。
  • 「不作为」是敌人,「错误」不是。
  • 给新习惯适应的时间。
  • 制定一段时间计划,然后努力实现。跟踪你的进度,当你感觉做得不够时,重新审视你的成果。
  • 信念是真实的,你必须相信这种改变是可能的。
  • 采取步步为营的细小步骤。
  • 新手的大脑有很多可能性,但是专家的却很少。
  • 抓住方向盘,不要自动驾驶。

唐巧: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艺术 – 读《领导梯队》

《领导梯队》 是美团的 陈晓亮 同学推荐给我的,看完了一段时间,但是一直没有整理读书笔记,这次趁着春节回顾了一下本书。

领导力就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的学问。本书通过对六个典型的管理层级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从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工作理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书对管理层级的划分非常宏大,看起来像是给一个上万人集团公司写的一样,书中甚至有一章是教你如何做 CEO,这可能与本书的作者拉姆·查兰长期从事管理方面的教学工作有关。而我因为刚刚从一个开发人员转型做管理工作,所以我主要阅读的图书的前两章,里面涉及了如何「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对于每一个领导阶段,书中都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工作指导:

  1. 领导技能:培养胜任新职务所需要的新能力,提升领导力。
  2. 时间管理:重新配置时间精力资源,决定如何高效工作。
  3. 工作理念:更新工作理念和价值观,让工作聚焦重点。

而这三个方面,也是我常常困惑的地方。我常常问自己:

  1. 作为一个技术转管理的人,我应该如何学习和提高?
  2. 我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工作时间?
  3. 有什么核心的方法论来指导自己?

而这些问题,我试图从本书中得到答案,有一些找到了,也有一些没找到。

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我们大部分初入职场的人刚开始都是个人贡献者,随着能力的提高,有一些人在自己专业领域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而公司往往会给这些人增加更多的职责,这些职责很多时候都是涉及沟通、组织和管理的。所以,这些优秀的个人贡献者,开始迎接他们的第一次转型挑战,尝试学会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书中也提到,优秀的个人贡献者和优秀的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树并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能够完成这一转变。而就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来看,很多时候,优秀的个人贡献者也不一定需要做这个转变,也能在技术领域一路提升,成为技术专家。

例如阿里的 多隆,就是一位一直坚持在技术领域的专家,他做到了阿里的合伙人。我也见到一些朋友坚持在一线做技术,其薪资待遇高于那些做管理的人。所以这个职位转变更多需要是内心的喜欢和坚持。如果转型失败,后果很可能是自废武功—-既弱化了专业的职业技能,又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指出管理他人的技能树吧:

领导技能

书中指出管理他人首先需要的技能是「领导技能」,具体包括:

  • 制定计划(项目计划,预算计划和人员计划)
  • 工作设计
  • 人员选拔(其实就是招聘)
  • 授权(工作安排)
  • 绩效监督
  • 教练辅导与反馈
  • 绩效评估
  • 奖励与激励
  • 沟通与营造工作氛围
  • 为部门发展建立上下左右的良好关系
  • 获取资源

与此对比,书中也提到了个人贡献者的技能树,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 技术或者业务能力
  • 团队协作能力
  • 为了个人利益和个人成员建立的人际关系
  • 合理运用公司的工具、流程和规则

书中将以上内容分为了三类:界定和布置工作、提高下属的胜任能力、建立人际关系。我觉得分得并不清晰,我按个人理解,用工作方式再次进行了分类:

  • 自己思考的工作:制定计划、工作设计、绩效评估
  • 与人沟通的工作:授权、教练辅导与反馈、营造工作氛围、获取资源、奖励与激励
  • 自己执行的工作:人员选拔、绩效监督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一线管理人员,应该有思考和规划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执行力。执行力在个人贡献者阶段其实也有锻炼,所以主要需要学习的是思考和规划的能力、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似乎和演讲一样,就是一个多练习才能提高的技能。我平时会注意观察和总结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观察别人的沟通方式,能感受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

思考和规划的能力似乎也是一个需要花时间来积累的事情。好在很多时候规划并不是我来做的,所以我对此承担的压力并不大。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方面的技能,具体包括:

  • 年度时间计划(时间安排、项目进度)
  • 与下属沟通的专门时间(一是自己的需要,二是下属的需要)
  • 为部门和团队工作设定时间方面的优先次序
  • 与其他部门、客户和供应商沟通的时间

与此对比,书中也提到了个人贡献者的技能树,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 遵守工作上下班时间
  • 遵守工作的进度安排

其实简单来说,以前是别人给自己安排工作,现在需要自己给自己安排工作了。每天的时间怎么分配,花在哪些事情上,一线经理需要开始思考了。

我当前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参与产品讨论,参与技术讨论,跟进项目上线,与运营同事沟通,与我的领导沟通,与主要具体负责人定期沟通。除此之外,还有团队的工作安排,一些面试工作。

我以前会主动承担一些开发任务,但是我发现这其实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我的时间沟通工作比较多,所以开发工作时间很多时候并不能保证进度。我以前也会过多地参与到项目进度推进中,现在发现也是不太合适的,这方面的工作我更多交给了相应的产品经理来完成。

但是,我对自己的时间安排也不尽满意。主要是我不太清楚我应该如何安排每天事情的优先级,以及当某一天没有固定安排的时候,我应该做什么事情。我有一些例行的事情可选,但是并没有安排好,例如:

  • Check 一下和团队的人哪些人很久没有一对一沟通过,如果没有的话做一次。
  • 关注 Pipe 上产品的各项指标,看是否有异常的、未被发现的数据。
  • 关注用户反馈,看看用户都在说什么。
  • 在 QQ 上找一些用户聊聊天。
  • 关注自己的产品细节,反复使用。
  • 关注竞争对手的功能改进。
  • 看用户的原始数据(Frog,上传的图片)。
  • 思考人员、流程和产品,各自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在本书中没有涉及,我通过和我的领导郭常圳沟通,最终确定的结论是:我们把工作分为「被动工作时间」和「主动工作时间」。

  • 被动工作时间包括:定期的产品过稿、美术过稿、Scrum会议、邮件、在QQ上或当面主动来找我的事情。
  • 主动工作时间包括:刚刚提到的看产品数据、看用户反馈,看原始数据等事情。

郭常圳认为,我们应该把主动工作时间「例行化」,「例行化」是指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这样使得这些事情不被遗漏和忽视。在例行化的事情之外,我需要更多的留出「主动思考」时间,「主动思考」是最重要,并且是将这些输入转化成想法或决策的关键过程。

所以,我刚刚提到的那些事情,都应该变成每天例行做的事情。

工作理念

书中提到的工作理念的技能,具体包括:

  • 通过他人完成任务
  • 下属员工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
  • 管理性工作和修养
  • 部门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
  • 像一位真正的管理者
  • 正直诚实

与此对比,书中也提到了个人贡献者的技能树,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 通过个人能力完成任务
  • 高质量的技术或专业化工作
  • 遵循公司的价值观

这一部分涉及成就感的转变,以前个人贡献者的成就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和成长。现在一线管理人员的成就感变成了下属的成功和团队的成功。不但如此,一线管理人员还需要在各方面对下属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工作得更舒服,更开心。

另外,我对正直诚实这条也感触很深。公司大了之后,很多文化就是来自于创始人以及一些核心员工。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做到正直诚实,那么公司很可能变得充满了「政治斗争」,一但工作变成了维护自己利益以及小集团的利益,那么对公司的伤害是巨大的。

总结

本书的内容组织稍显混乱,虽然把领导技术、时间管理、工作理念作为每个阶段层级的主要改变内容,但是在具体阐述时,又会以另外一个角度展开。比如「 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一章的内容展开时,是按界定和布置工作、提高下属的胜任能力、建立人际关系作为内容小节阐述。而「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一章的内容,又是按「四个领导技能」展开。

本书很多章节总结性的内容散乱,最终以 QA 或故事的方式,列出一系列问题和回答来作为主要的章节内容,虽然很多内容读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使读者很难抽取出核心观点,也可能作者本身也没能总结出核心观点。

本书对于我的帮助是,我从中得到了不少指导性的规则,也帮助我梳理了自己的工作内容。虽然它没有解决我的所有问题,但是至少帮助我完成了对问题列表的整理和思考。

唐巧:人员、流程和产品上的思考 – 读《启示录》总结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出版于 2011 年,作为最早一批出版的关于产品经理图书,直到现在仍然非常畅销。它的作者是 eBay 前产品副总裁 Marty Cagan。

Marty Cagan 的这本书有点文集的感觉,从任何一章开始读,都不会感觉到突兀。很多文章最初应该是以博客的形式发表在http://www.svpg.com/articles/ 网站上的。整体上图书的文章分为三大部分:人员、流程和产品。以下是一些读书总结。

人员

图书的第一部分是「人员」,用了 10 个章节来阐述。前 5 章主要介绍互联网产品研发中的关键角色定义以及职责,后 5 个章节介绍了一些人员招聘和管理的心得。

Marty Cagan 认为互联网研发的角色包括: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项目管理人员、开发团队、运维团队、产品营销人员,并且他分别讲解了这些角色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差别。

具体在执行上,其实有可能一人身兼多职,比如我们小猿搜题的产品经理同时需要负责做项目管理相关的推进和协调工作。也可能一个职位被拆分成多个细分的工作方向,比如用户体验设计师在网易公司就会拆分成负责交互效果和负责视觉效果的设计师。

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讨论。Marty Cagan 在书中是这么介绍的:

产品经理产注的是定义有价值的产品。

项目经理关注如何执行计划以交付产品。

书中提到了项目经理需要的能力包括:

  • 工作紧迫感
  • 善于捕捉问题
  • 思路清晰
  • 用数据说话
  • 果断
  • 判断力
  • 态度(不能找延期的借口)

所以这里面涉及的技能差别巨大,那为什么我们在创业时选择让产品经理身兼项目管理工作呢?除了希望团队保持人员在数量上的敏捷之外,我们认为产品经理如果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会使得他们能具有更有大局观。这个大局观说实际点,就是知道自己的产品方案在执行时会有多大具体的开发成本,在做妥协的时候,知道如何的产品调整会有助于开发团队更快地产出。

流程

这部分用了 20 个章节,介绍了做产品的各种流程和做事方法。

其中涉及的很多流程,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做法。比如基于 Scrum 的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虽然有一些公司不完全采用 Scrum,但是其中的看板、站立会议等实践仍然被借鉴融入到了日常工作流程中。

作者推荐产品经理用「高保真」原型来代替产品文档。对于「高保真」原型,作者还在网站上提供了详细的示例:http://www.svpg.com/examples,我看了之后感觉还是比较惊讶,因为这个 原型 的「高保真」程度已经到了让人看不出来是原型的程度。

就我了解到的大多数公司,都还是用 Axure 或 Omni Graffle 来制作产品文档,其远远谈不上「高保真」,我对所有产品都应该用「高保真」原型来制作存疑。

产品

这部分用了 9 个章节,介绍了一些做产品的心得。例如:

第 32 章让我们提防做一些小众需求的功能,主要是给那些做企业级应用的公司的建议。

第 34 章介绍了产品背后涉及的人性:贪婪、恐惧、欲望。这里面的道理谁都懂,不过要真正应用到产品中,还需要长久的思考。之前听一个朋友说,不管是德州扑克,还是炒股,都是一个「克服贪婪与恐惧的游戏」。道理谁都懂,但是能玩好德州扑克和炒股挣钱的人并不多。

第 35 章介绍的情感接纳曲线也是涉及人性的话题,他指出很多人的决策都是为了宣泄情绪,关注并利用到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做出广受欢迎的产品。书中举的是关于非理性消费的例子,比如环保主义者就会花很多钱买普锐斯(丰田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但是其实他们更多的是为情绪买单。作者认为非理性消费本质是对不满情绪的过度反应,是放大后的情感需求在作怪。

对于如何寻找这种需求,作者提出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新生的人,一切东西都是新鲜的,然后感受产品对自己内心的细微影响。这种目标用户的代入感或许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必修课程吧。

总结

图书最后用两章进行了一个总结,包括整理出一个「最佳实践经验」和「产品经理的反省清单」。我对此体会并不深,但是考虑到可能自己还没悟到,所以先摘录如下:

「最佳实践经验」有十条:

  • 1、产品管理的职责
  • 2、用户体验
  • 3、机会评估
  • 4、特约客户
  • 5、产品原则
  • 6、人物角色
  • 7、探索(定义)产品
  • 8、使用原型
  • 9、用户参与原型测试
  • 10、根据数据进行改进

「产品经理的反省清单」也有十条:

  • 1、产品能吸引目标消费用户的关注吗?
  • 2、设计是否人性化,好操作?
  • 3、能赢得过竞品么?
  • 4、了解目标用户吗?
  • 5、是否有别于其他的产品呢?
  • 6、产品能正常运行么?
  • 7、是否完整,销售是否能够完成。
  • 9、特色是否与目标用户一致。
  • 10、产品值钱吗?值多少钱?
  • 11、了解团队其他成员的想法吗?

作为最早一批出现的介绍产品经理工作的书籍,《启示录》非常适合入门,特别是适合有一些具体产品工作实践的同学阅读。本书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内容组织的条理性太差,并且涉及的内容通常并没有很深入展开。

罗胖十问张德芬——罗振宇

张德芬是《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

罗胖当年还是一只单身狗的时候,初见此书,惊为天人,打开了思考人生问题的一个窗口。

将近十年后,罗胖已经残花败柳,而且也有老婆了。

于是恩将仇报,想出十个千古难题,来刁难一下作家张德芬——

罗胖:您是情感专家,怎么自己现在还是单身呢?

张德芬:我是心灵作家,不是情感专家。心灵层面包含很广,不限于情感。

在我看来,我们在地球上是来体验、学习和创造的。每个人的功课不同,要修的学分也不同。

我处理父母关系、亲子关系、金钱关系、朋友关系,都花费了不少心思和时间,现在都是非常圆满。唯独亲密关系,是我的命门。

最后的这一段关系,我非常珍惜,但是过度用力,太过在意,担任了拯救者的角色,扼杀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感情,让我非常痛心疾首。

而正是自己经历了这么多、体验了这么多,我才能真正理解大部分女人在情感上的痛苦,在帮助她们的时候,不至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罗胖:人真的有必要结婚吗?如果我们坚持不结婚,能给几个支持我这么做的理由吗?

张德芬:看来你挺后悔结婚的啊,哈哈。

不结婚当然有很多很好的理由,就像有人说的,想喝牛奶何必养一头母牛呢?婚姻制度本来就是对人性的一大考验,扼杀了很多“选择权”。

夫妻两人有时候成长的速度不一样,方向不一样,但因为婚姻和孩子而被捆绑在一起,也挺可怜的。

但是现在中国的社会制度、结构就是以婚姻为基石的,否则孩子生了都没法报户口,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我赞成婚姻有一个有效期限,时限到了,如果双方同意,就继续,如果一方不同意,就无需续约。这样促使婚姻中的两方都能够认真的对待对方,不会视为理所当然,同时,也让双方有更多的动力去成长、完善自己,这是婚姻幸福快乐的基石。

罗胖:千古难题之一,女孩子如何抓住男人的心?

张德芬:说实在的,做好自己最容易抓住对方的心。但是做自己的先决条件就是:没有你,我也可以过得很好。

如果你让对方觉得没有他你就活不了,那么你们的关系立刻进入不平衡状态,而对方更加的视你为理所当然。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有情、有爱、不断成长、改变的人,同时,增加自己的功能性——成为他孩子的母亲、在事业上对他有助益、照顾好他的生活和家人、让他回家就安心舒适,那这个男人是不会想离开的。

罗胖:千古难题之二,如何让女孩子不“作”?

张德芬:你永远无法改变他人。

在亲密关系中制造痛苦的最佳配方就是试图去改造对方。你自以为如果你够努力、够付出、够坚持、够有手段、够爱他,对方就会识趣而改变,别想了。所以,如果你最讨厌女人“作”,那就建议你婚前看清楚,别和这样的人交往。

罗胖:千古难题之三,如果我有外遇,而且是真爱,怎么才能不伤害现在的爱人?

张德芬:没有所谓的真爱,那是成人世界最美的童话故事。一般说的真爱,只是真的很爱,而不是真正的爱。

当然,有人的确比较合拍,在一起不费力气就非常舒服,但是那也不是所谓的真爱。

很多真爱的背后理由不堪入目,也有很多人拿真爱来当借口抛弃他认为无趣的婚姻。

你问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我怎么样才能拥有这块蛋糕同时吃了它?

很抱歉,只要有外遇,你现在的爱人一定会受到伤害。至于伤害大小,你能控制的就是你的态度和处理的手段,不能控制的是你爱人的个性和反应。

罗胖:当代难题之一,如果对方有外遇,我怎样挽回?

张德芬: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挽回。外遇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的“被禁止”性,不能公开,不能见天日,而且会受到巨大的排挤和反对,多刺激啊!

如果你真的是想捍卫自己的婚姻,不让小三得逞,最好的方法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如果对方提出离婚,你也不要断然拒绝。就温言软语的说:这么久的感情了,还有个家,不要说离就离嘛,不过如果你坚持,一年以后我就和你办手续。拖上一年,看看对方的反应。这种应对方式的胜算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尊严的。

记得,不要用太强硬的方式动员他的家人、朋友甚至自己的孩子去挽回他,这样的“众人反对”反而会把他更往外推。

至于那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挽回方法,我也不赞成,除非你想拿高额赡养费。

那种方法就算挽回,也是暂时的,他人也许回来了,但是心没回来。

有的时候人真的要想得开,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人活得要有尊严,寻找自己的快乐,而不是强迫一个人牺牲他的快乐来陪葬你们已经死去的感情。一段失败的婚姻,绝不可能只有一方是错的,如果能够承认这点,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你会更好。

罗胖:当代难题之二,如果我坚决反感父母逼婚、逼生子,怎么说服父母?

张德芬:如如不动,温柔的坚持。

如果你内心真的够坚强、淡定,每次父母说你的时候你就淡然一笑,岔开话题,久而久之对方也觉得无缝可插、自讨没趣了。

如果你反应激烈,他们心里就明白,其实你是在意他们看法的,这下他们就有机可乘,就会乘胜追击,纠缠不休,所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父母面前也要耍诈,像个不粘锅一样,让他们知难而退。

罗胖:当代难题之三,如果我有很多个备胎,请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张德芬:看你要的是什么。作为一个女人,我最在意的是对方的忠诚度,以及性格是否合适,等等。

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暂时看起来没有钱的男人,如果你觉得他是有担当、有能力,而且能够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你们小两口努力个几年,一定会有不错的经济基础。

对男人而言,一个贤惠的、能让男人无后顾之忧的去发展事业的女人太重要了。娶错了对象,祸延三代。

因为女人对一个家庭和男人的影响,是远远超过一般人想象的。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个好女人,这句话千真万确。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择偶标准就是,你去看看这个人和他所有的前任和重要关系户(父母、兄弟姐妹、好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尤其是和所谓“交心人士”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个人的前任都恨他,从不往来,你得要小心一点。

另外,他对待重要关系户的态度和他们的关系(尤其是父母),基本上也说明了你们未来的关系大致会如何。

和父母过度疏离或是过度牵缠,都不是好事,是警兆!不可等闲视之。

罗胖:当代难题之四,结婚了,也没有外遇,就是觉得婚姻没意思,有提升婚姻质量的方法吗?

张德芬:有一部电影叫做“偷天情缘”,故事是说一个气象播报员到一个小镇去采访土拨鼠日,他是一个愤世嫉俗、内心肤浅、态度轻浮的人,挺惹人讨厌。

但是,他居然被困在那个小镇,度过每天都是二月二号的日子——发生的事情都一模一样,所有的人都不知情,只有他知道是一再重复。

经历过了各种内心的挣扎,他最后决定改变自己——学钢琴、冰雕、帮助别人、看开了、想通了、不挣扎、不抗拒了。结果他最爱的女人——费尽千辛万苦追不到的女人,居然自己投怀送抱了。

如果你觉得婚姻没意思,那是因为你自己太闷了,一成不变,没有新意,也不思改进。

所以,提升婚姻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不一样的自己,那么你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婚姻。

对方会不会随着你改变?放心吧。发光发热、时时有新意、对生命有热情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喜爱,更何况你们家那口子!他一定会追上你的脚步的,如果不,嘿嘿,那别人就会。

罗胖:如果您张德芬老师要再找一个如意郎君,说说你的选择的标准和考虑的因素?

张德芬:哇!罗胖这是帮我征婚的节奏啊?呵呵!其实我现在一个人过得挺好。父母健在,儿女在国外读书,事业顺利,也有不少知心的好朋友。当然,如果有个知心伴侣陪我一起享受人生,那就太完美啦!

他首先要是一个情绪成熟,内心宽广的人,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两人有冲突时,不冷漠回避也不针锋相对,而是记得初心就是让关系更亲密。在这颗初心的带领下探讨冲突,交流感受,拥抱彼此。

第二就是自己要有足够的成就感。注意啊!我说的是成就感,不是成就。哪怕你做个小生意,画自己喜欢的画,开个小茶馆,只要你内心富足、对生活满意,这就够了 。

第三,既然要和我共享人生的丰足美好,本身多少要有点人文情怀和生活品味,能够和我一起享受美景、美食、艺术、文学、电影等。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看你喜不喜欢蒋勋老师和他的东西,如果一点都没有兴趣,那肯定与我合不来。至于长相,要求不高,罗胖这种级别就可以了,哈哈哈!

为自己广告一下,我可一点都不女神,我其实有非常纯真小女人的一面,特别的贴心、好玩,对朋友、伴侣都是非常付出的。

最后,为了避免成为“单身公害”,必须提一句:已婚者格杀勿论,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