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生活小习惯能慢慢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1、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

这个习惯能让你明白一件事情,你的时间哪去了?

培养这个习惯花了好几年时间,这个习惯是时间管理中一入门就要做的,刚开始时可以按小时来记录,当时你记录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时间到底哪去了,真实的反应出自己把时间都花在哪了。

人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如何努力,表现还行,当你开始记录和统计自己的时间花销之后,才会真正认识到一天中真正花在有意义事情的时间少得可怜,一不小心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不管你是谁,有什么梦想,只要你看看你的时间花在哪了,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时间是没办法做假的。

这个习惯的进阶技巧就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统计法,可以精确记录一天每分钟的时间花销。

  • 《奇特的一生》时间统计法
  • 时间统计法让你超越自己
  • 善用科技–通过软件来提升你的效率

使用RescueTime或Hronos 来记录和追踪一下你在电脑上的时间花销。 两个软件不同之处在于,Hronos是只运行在本机的软件,而RescueTime是本机软件和网络统计服务相结合的软件 1、Hronos 能跟踪你花在每个程序上的时间,并且以使用百分比的形式提供完整的统计数据。这个绿色软件不需要安装,运行后它就会静静的呆在系统托盘区“监视”你,不需要你的干预。缺点是数据无法保存或导出,只能截图 2、RescueTime如何使用 首先需要在RescueTime网站上注册一个帐号,然后下载RescueTime软件并安装。启动软件以后出现的是配置对话框,需要输入刚才注册的帐户信息才能开始使用: 输入完毕按下“Verify”登录,编辑框下方会显示“login success”登录成功。保存设置后就可以开始使用了。 它会常驻内存,在后台记录每个软件的使用时间。默认每隔30分钟将记录到的数据上传一次(你可以在设置对话框的“Advance”页面中设置上传时间间隔)。 你必须登录RescueTime网站才能看到统计数据。访问 RescueTime : Log in to RescueTime ,就能看到统计图表了,它的图表非常的漂亮。

目前已知的习惯中,这个习惯养成的难度是最高,需要几年的时间,最终目标是象柳比歇夫不看表就可以精确的感知时间。

好消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手环、手机和PC上的APP来全自动的记录和统计时间花销,期待有一些能做到全自动的记录和统计。

2、记帐

对于你的时间哪去了和你的钱哪去了,绝大多数人都只能说出一个大概,当你开始记录和统计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你不在意的事情上,会花了远远超出你想象的比例。

从自己身上找个例子:记帐一段时间之后,做统计之后,发现在不到3个月左右在饮料上竟然花了1000多了,平均每天在饮料上花了10元左右,以前只是有个大概有感觉,在饮料上花钱有些多,对具体的数量和费用没感觉。统计之后,发现自己的饮料上花费过多,费钱而且对健康不利,开始有意识的少喝饮料,多喝白水,花了几个月时间,最终把碳酸饮料完全戒掉,一点瘾也没有,现在偶尔也会喝零度可乐,但已经对饮料处于完全可控的情况。

很多理财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记帐,当你明白你的钱具体花费在哪些,哪些应该花,哪些不应该,就开始了财务自由的第一步。

3、每天运动或定期运动

这是每个人从小听到大的建议,但只是极少数的人能真正做到,一旦当你养成这个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这些习惯会影响你的整个生活,让你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有运动习惯的人,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会不一样,更不说当你身材比例合适的时候,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在这个习惯培养过程中,你会发现你必须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才行,比如睡眠、饮食都需要需要注意。运动会上瘾,我已经看到不止一个人在培养慢跑和健身习惯过程把烟戒掉。

这个习惯对性格、注意力、意志力、精神上的改变在很短的时间内(2-3)个月就能看到效果,当你能稳定的坚持运动,在很多方面都会让你比身边的人明显的强上一大截。

在知乎上写过一个回答,可以看看一下:体质极差的人如何从头开始恢复身体素质?(2)

4、定期总结

无论再怎么强调这个习惯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当你培养定期总结的习惯,能让你避免很多麻烦,可以参加以前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哪些你熟知的重要知识或方法,外人却常常因不了解而陷入困境? – warfalcon 的回答

如果你从刚开始工作时就刻意的去记录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包括正常工作、学到的经验,遇到的问题,每周或每月花了1、2天时间去分析自己的记录,不断的总结、分析和思考,你工作的一年时间可能比别人三年经验还要强,这个方法在目前我看到的所有行业和岗位中都适用。

可以通过定期总结来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延长生命的长度。有时间会把这个问题深入的写写。

定期总结这个习惯长期效果很好,培养时间要几个月,看到效果也要几个月或几年。

5、每隔几年学习一门新的技能

在看德鲁克《个人的管理》看到一段内容:

每过三四年,他就选择一个新的学科。例如,统计、中世纪史、日本艺术或经济学。要精通一门学科,3年时间的学习是绝对不够的。不过,要了解一门学科,3年的时间就足够了。 60多年来,德鲁克坚持一次选修一门学科。“这种学习习惯不仅为我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迫使我接触新学科、新学说和新方法,因为我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假说,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论。

因为时间关系,执行这个计划的时间还太短,从去年开始把精力放到慢跑和运动上,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体重就减掉了20多斤,现在一年过去了,这个习惯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到无法想象。我期待再过一年左右,开始下一个学科的学习。

虽然今年30年多了,但才感觉到生命刚刚开始,有些非常多的知识可以选择和学习,我有足够的耐心和动力,去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期待把这个习惯坚持到死为止。

6、静坐或冥想

静坐、冥想或、打座禅修都可以,这东西一深入,就能细分成很多种。这极少数是传统和科学都推荐的运动之一,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试验和论文都讨论这方面的优点。

随意找几项:

1、有研究表明普通人跟禅修大师(1万小时以上禅修)在听起一些负面声音时(女人尖叫),禅修大师大脑中与情绪有关的杏仁体部分,显示出更少的激活反应。进行禅修越长的人,杏仁体的激活支应也就越少。杏仁体能直接影响你的情绪,反应越好,也是越冷静。

2、而另一个研究表现,冥想之后会提高大脑左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降低右侧的额叶皮质的活跃度。左前额活跃度高让你呈现更多的正面情绪。而右侧的额叶皮质的活跃度提高之后,会让人表现出负面情绪。

3、在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项初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位有经验的冥想者仅仅在15分钟的冥想之后,他血液中的干细胞数量就有了明显的上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测试只是一群好奇的科学家进行的一次随意调查,但是实验结果确实让人大吃一惊。在采访过程中,托瑞斯·泰勒几乎无法隐藏她的兴奋,称这一现象为“我见过的(干细胞数目的)最大的增长。”这一结果可能有助于解释冥想对于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定期进行冥想的人可能会:

● 患中风的几率降低33%;

● 患癌症的几率降低50%;

● 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20

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去除一些夸张的部分,个人认为最终冥想或静坐能让你更冷静,释放压力,掌控情绪,提高注意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情商。用更专业的说法就是:神经可塑性,可以有目的的改变自己的大脑。

冥想、静坐并不能立刻看到效果,在初期你需要花很多精力维持对于外在事物的关注—这种精力消耗非常大,会让我们感觉特别疲惫。

任何人都可以闭上眼睛,花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但这并不是冥想;冥想的质量远比冥想的时间和数量要重要得多。初期几分钟就足够了。

每天坚持5、10分钟,看到效果要100天左右。收到过几十位,坚持静坐、冥想的反馈,坚持100天之后,改变的情况都非常的明显。

  •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
  • 《贪婪的大脑》冥想的作用

7、练字

每天花上时间平心静气的写上几篇字,坚持2、3个月之后,效果跟冥想、静坐类似。最初的收获是通过写字能静心,减少焦虑。

当你坚持1、2年之后,字会慢慢变得好看,能让你多一点自信。

坚持这个习惯的人不多,因为想看到效果通常要几个月时间或1、2年时间,但目前坚持越过半年之后的反馈都比较正面,很高兴这些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果觉得用毛笔练写麻烦写钢笔字,练正楷字,可以从每天2-3页开始,最好要用有格子的纸来写。

培养习惯的具体方法,知乎上已经有很好的回答

练字的诀窍有哪些? – 书法 如何系统地练字? – 硬笔书法

8、早起

培养这个习惯是2011年的时候,这是当年的早起总结,在(www.read.org.cn)上能看到:

  • 早起早睡100天总结(1)
  • 早起早睡100天总结(2)
  • 早起早睡100天总结(3)
  • 早起早睡总结(4)
  • 早起不懒床的方法

第二年又做了一下总结:有效的利用清晨时间

早起这个习惯也是参加人数多最的习惯之一,但最终成功并享受到好处的人不多,看到最励志一个反馈是一个读者,通过早起1小时来跑步,3、4个月左右减了20斤。

别只停留在早起,要把早起多出来的大块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早起才会对你产生影响和改变。 早起的前提是早睡,一定在每天保证7、8个小时充足睡眠的基础上再早起,睡眠比早起重要,别忽视这点。

9、送礼物

不知道有多少人过生日的时候,唯一记得的人只是银行短信,如果这时候你收到一份别人的礼物,你会有什么反映?

当你能把亲人、好朋友、身边的同事、客户,这些人的生日都记录下来,然后手写一个贺卡放在上面,在合适的时间送过去,能大幅改变别人跟你的关系。

知道别人的生日除了特意去问,平时多注意一些,很容易就收集到,比如订飞机、火车票之类的,顺便记录一下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没事逛淘宝或购物时,遇到合适的东西就提前买下来,包装好。

在购宝上能买到各种好看、特殊的贺卡,手写一些祝福的话,跟礼物包装在在一起。方便的话,当面送或者发快递,这样不管在哪里都能收到这个快递。

我习惯每年年底前做下一年的礼物日历,把日历上标记所有需要赠送的日期。

  • 完成你的2014年礼物日历

这种方法杀伤巨大,别瞎用,关系一般可以不送,对给异性,非常容易误会。但如果你送给客户,客户会对你印象深刻。

给同事和朋友,都能加深关系,顺便找个电话发个微信什么的。

正常人都会有来有往,你送他礼物,对方也会找时间请吃饭,几次之后,关系会加强不少。

家人就不用说了,这是应该做的。特别是好朋友,哪怕不在一个地方,一年发个快递送过去,关系也能一直保持着。如果在国外,可以在各国的亚马逊买礼物,网站就提供包装服务。

10、每年订一个有挑战的目标来挑战自己

这几年我每年设立几个必须完成的年度目标,然后花上100天时间去全力挑战一下。已经坚持四、年了,有成功的,有失败,每一个习惯的坚持都对自己有改变和影响。

分享几个效果比较明显的年度目标:

(1)写Blog:我写了两个Blog ,下面是其中一个Blog的更新记录,2011年时2个Blog一共更新了303篇。

  • 2009 (110)
  • 2008 (196)
  • 2007 (219)

(2)阅读:现在每天阅读1-2小时,保持好几年了。在2011年时挑战过每天一本书,坚持了378天,看了428本书,写了378本书的笔记和书评。

(3)早起:2011年开始的,已经坚持好几年了。

(4)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9月到现在,更新800天,中断30天左右,基本上每天更新,绝大数是原创。

(5)每天下厨房:2013年挑战过一次,学到40多个新菜,坚持80多天,每天做一个下饭菜。

(6)慢跑、减肥:2013年体重下降了20多斤,7个月跑了800多公里。

(7)健身、运动:2014年形成比较稳定的运动习惯,前半年跑步,跳操,最近几个月去游泳,一周3次左右。

(8)爱情行动:2014年开始的,出差时中断过一段时间,这个行动能让你改善夫妻关系的。

坚持3、4年这个习惯之后,对自己的改变是最大的,每年都要找一些新的年度目标来挑战自己,不管成功或失败,一定要全力以赴的尝试一下。

哪怕是每天刷牙、叠衣服、清理桌面、插鞋、10分钟健身这样的小事,坚持100天都能让你有所改变。就是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变成每天坚持,一天不差,都会让你产生明显的变化。

11、写作

再怎么强调写作的重要性都不过,当你有好的写作能力时,是让你安身立命的起点:

人:以前,一封好的情书能让你抱得美人归
钱: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能让你得到大笔的风险投资
权:有多少人从政的起点都是从一个好的笔杆子开始,从默默无闻到爬上高位

理论上来说,每个高中毕业的人都应该具备把一件事清晰的表达清楚的能力,但实际上大学毕业之后能具备这样能力的人也并不多,而且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在读《重来》(Rework)时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你要从一堆人中决定出一个职位的合适人选,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这个人不在乎是不是营销人员、推销员、设计师、程序员,无论是谁;他们的写作技巧会对此有益。因为一个好的写手不单是有根好的笔杆子。清晰的写作体现其清晰的思路。优秀的写手懂得沟通。他们让事情易于理解。他们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他们知道什么该省略。那是你在任何求职者中都想看到的品质。”

除此之外,写作是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最佳途径,在写的过程中会让你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刘未鹏在Blog上写过一篇文章非常棒,后来收录到《暗时间》里,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

写作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从写日记或写Blog开始,最好坚持每天写上半小时,做这件事短时间内没办法看到太直接的收益,但从长期来说,当你有一好个好的写作能力之后,从中得到收益和机会都会越来越多。

相关链接:

  • 写博客是一种“写作式学习”
  • 怎样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来写小说?
  • 写作建议:如何成为作家(1)
  • 实用商务方案写作:解决问题的5个基本步骤

12、注意力

有一个跨学科团队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在现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面临着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说句不夸张的话,注意力的强弱会直接决定你的生活质量,有一些关于人类注意力方面的数据:

● 浏览网页时,我们的注意力和金鱼的注意力一样,时间为9秒钟。

● 在最近几年里,专栏文章的数量减少了25%。毫无疑问,几代人对新媒体做出的让步,尤其是在专注时间不断持续缩短的时代,读者更倾向于读到一半就放弃了,而不会持续关注你的下一个话题。

● 99%的商业人士称他们今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要少于三年前。

当你有意识的去管理和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并把这一点当成一种习惯的话,在短时间内就能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这个习惯目前是个人最推荐,其它人最容易忽视的100天行动

入门的四种方法:

  • 写走神日记:
    • 从管理时间转向管理注意力
    • 读者反馈:知道自己一天中走神过多少次吗?
  • (10+2)*5法:集中注意力的入门方法
  • 增加注意力小技巧—-观察自己的呼吸
  • 番茄工作法:
    • 《番茄工作法》读书笔记
    • 番茄工作法(2)
    • 番茄工作法(3)实体番茄钟
    •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书笔记(1)中断策略
    •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书笔记(2)5分钟放松和番茄钟会议
    • 《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 《番茄工作法图解》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 《番茄工作法图解》思维导图读书笔记(2)

中长期的方法可以结合前段提到的:运动和冥想,对注意力改善的效果非常明显。

另外注意力是我的长期关注方向之一,在这方面写不少的文章,阅读过基本上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注意力方面相关的书籍,并尝试过很多种不同的练习方法:

  • 在微信(read01)上输入“注意力”
  • 注意力 | 战隼的学习探索 ,阅读所有相关的文章

一小部分相关链接:

  • 学会在网络上控制你的注意力
  • 《网络素养》–在网络上合理的分配注意力
  • 如何改善或解决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情况?
  • 集中注意力的十大秘诀
  • 在上在线课程的时候,精神难以集中一整堂课,有什么好办法么?
  • 学会在网络上控制你的注意力(2)

13、学会“暂停”技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的紧张时刻,这时候人会变得冲动,可能面临小到冲动性消费、人际间的冲动性争吵或冲突,大到冲动性回复或处理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甚至战争冲突。没错,冲动是魔鬼,没有人会想到暂停,但是,这时最需要做的,恰恰就是暂停。科技发达日益加快的工作生活节奏,让人练就了一有什么状况就要随时处理,在“满意处理”的要求压力下,做出错误的回应。是的,这时候,也需要暂停!事实上,有些事避免即时反应,而只有停下来,才能想的更清楚,使用“暂停”才能将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冷静思考。

去年看过一本叫《暂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写了什么,都不要马上回应。 目标是让自己遇到意外或紧急状况时,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行动中暂时抽离出来。

这个习惯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对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脾气的人效果特别好,在今年尝试养成这个习惯,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做这件小事的收益,超乎我的想象,而且帮助了几个读者培养这个习惯,反馈和效果都非常不错。

笔记脱水版 :

  • 《暂停: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想得更清楚》
  • 沟通技巧:开会时争论不休或沟通想吵架如何处理?

 战隼的读书笔记

自我成长:

注意力:

人文历史:

知识管理:

其它:

理财:

职业规划:

思维方式:

职场管理:

健康:

学习类:

自我成长

科普

职场

沟通

心理

其它

warfalcon:如何在骗子社会中更好的保护自己

这几天一直在出差,在动车上看了几本好书,其中一本书是《理性动物》。心理学家在最初的时候认为人是理性的,但后来发现在很多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不理性、具有偏见甚至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而本书的两个作者发现,在这些貌似愚蠢的行为背后,其实存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大脑决策系统。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甚至是不理性的、匪夷所思的决策。人是一种理性动物。

正文

在我们的大脑中,实际上包含着7个内在的次级自我: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社交型次级自我、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择偶型次级自我、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育儿型次级自我,正是这7个次级自我掌管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骗子到生意人,很多阴谋家都在想方设法利用我们的深层理性倾向。很多人都会上当受骗,成了受害者,结果可能是被狠狠地敲了一笔。就像布谷鸟或是剑齿鲇鱼一样,人类的社会寄生虫正是利用了那些曾令我们取得进化成功的偏见。

那么,你如何确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想帮助你的共生伙伴,还是要利用你的社会寄生虫呢?这很难,就像麦道夫的客户知道自己上当时已经太迟了。社会寄生虫会欺骗专家,小心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有策略地隐瞒信息。但是,你可以做以下三件事来保护自己。

了解敌人

如果你开始觉得事情有点儿不对,就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对方是否表里如一?但是在相信他们之前,三思而后行是有意义的。

布谷鸟把蛋偷放到别的鸟窝时,也会尽量放到与自己的蛋相似的鸟蛋中间。如果受害的寄主仔细看看,就可能会发现其中有诈。事实上,很多鸟都成功地发现了寄生蛋,在尚未造成任何危害之前就把它扔出去了。

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亦是如此。如果一个机会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只要仔细观察,你可能就会看出端倪。如果怎么看都是个好买卖,就问问你的受益对另一方会有什么好处。如果对方的答案是帮助你可以让他获得满足感,这就是个清楚的警报——你面前的人肯定是个坏蛋。

你最近遇到什么好到难以自信的机会了吗?

了解环境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得不花掉一大笔钱,或是必须在合同上签字,或是即将做出某个重大决定,那么就问问自己,你是否因受人左右才产生了当下的感觉?利用者常常会先激活你内在的那个最难抗拒诱惑的次级自我。

例如,在向你推销一枚价格相当于你两个月工资的“稀有”钻戒之前,深层理性的寄生虫会先激活你的择偶型次级自我,对这位自我来说,花上几千美元买一块稀有的石头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同样的决定对于你的其他6位次级自我来说可能就荒谬至极,而此刻它们已被操控局面的利用者屏蔽在了当下的决策流程之外。

即使此刻你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决定,那么我给你的建议也是再等一等或睡一觉再说。给自己多一点儿时间,能让你其他的次级“自我有机会权衡一下这个决定。那些你今天认为想都不用想的事情,明天看上去就可能显得很愚蠢。

当自己面对重大决定之前,给自己多点时间,不要立刻决定,有时只要好好睡一觉,就会恢复理性。

了解自己

最后,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想拥有某件自己买不起的奢侈品,就问自己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你买这个东西是想满足什么进化需求呢?

答案常常会跟我们的7个次级自我之一有关。

例如,你想体验一次豪华的迪士尼乐园全家游,这可能反映了你想做一个好家长的需求;那枚昂贵的纪念日戒指反映了你想做一个好配偶的需求。意识到我们的物质欲望反映出的更深层的进化需求,能够为你提供重要的启示:在刷爆你的信用卡之前,想想是否有其他方式能满足同样的进化需求。

其实,你往往有“很多种选择:不带孩子去迪士尼乐园,你也可以通过陪伴他们来满足成为好父母的需求。正如一位笔者的夫人所说。“LOVE”的拼写方式是T–I–M–E(时间)而不是C–A–S–H(金钱)。你可以不用昂贵的首饰作为纪念日礼物,而是跟你的伴侣衷心地说一句“我爱你”,或是写一封信描述他在你生命中的意义,这样做同样可以满足做一个好配偶的需求。

我们的大脑是用来满足进化需求的,而不是用来寻找物质商品的。与人类智慧的祖先一样,我们完全有能力不必掏空自己的钱包就能满足这些需求。

前段时间在双11、双12和黑色星期五中购买的物品,是想满足你的哪些需求?是否有其它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

博弈论怎么用在相亲上

前段时间看完一本《石头剪刀布博弈心理学》,这是博弈论的科普入门书籍,作者是日本人,这本书写的非常浅,但很系统,里面有不少图,给孩子或初入者做为了解博弈论的书非常合适。

我们在很多问题中都很难下判断,但要是以博弈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就能得出最优策略。

发现书中有几个问题,虽然能推导出最优策略,但在实际情况中要考虑的相关因素会更多,按书中最优策略反而对自己不利。

正文

博弈论:推测竞争对手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战略”。对手和自己一样,他们也想“获得最大的利益”,我们以此为出发点来推测对手的行动,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相亲时也能用到博弈心理学

假设你和你的朋友小王经常一起参加相亲大会,每次小王都是当仁不让,下手极快,遇到可爱、漂亮的女生,总是他抢得先机。那么,小王的存在,对于你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这次也一样,在一群前来相亲的女生中,有一个既漂亮又温柔的女生获得了你的青睐,当相亲活动进行到了中段,大家都聊得火热的时候,小王也开始对这个女生发起攻势。这时,你非常生气,心想搞不好又要像以前一样,被小王横刀夺爱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小王突然要上卫生间,暂时离场。真没想到,老天竟然给了你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于是,你赶快坐到那个心仪女生的旁边。不过,这时你会怎么做呢?下面两个选项,你会选择哪个呢?

A.趁小王不在的时候,向女生揭露小王爱占便宜的恶习。

B.不揭露小王的缺点,继续聊双方感兴趣的话题。

是通过背后说坏话的方法破坏小王的形象,还是对小王的缺点闭口不提呢?

因为小王总是破坏你的好事,你肯定对他心怀不满,这个时候如果你意气用事,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把小王的缺点脱口而出。背后说人坏话,可以降低这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此同时,也能间接地提升自己的形象。

然而,如果按照博弈心理学进行选择的话,正确的行动方案应该是B。恋爱,本来就是一种感情用事的过程,因此,人很容易被感情冲昏头脑,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但是,你必须意识到,对手小王可不是笨蛋,你必须充分考虑他可能采取的战略后再采取行动。

小王会因为上卫生间暂时离开,你也一样,肯定也会因为某个原因离开片刻。如果你趁小王不在的时候,向女生揭露他的缺点,那么,当小王知道后,为了摆脱自己的弱势地位,肯定也会向女生揭露你的缺点。人是一种追求平等和合理的动物,当自己被陷害后,大多数人都会进行报复。结果就是,你揭露了小王,他也揭露了你,你们二位都没给女生留下好印象,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当小王不在的时候,如果你不揭露小王,而是谈论其他有趣的话题,那么,小王回来之后,就该轮到他做前面的选择题了。他该揭露你的缺点,还是对此沉默不语呢?他觉得如果揭露你的话,你也会揭露他,所以他选择沉默。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案例中,不揭露小王的缺点是最佳方案。因此,在相亲活动中,绝对不要对女生说竞争对手的坏话。

注:不止在恋爱中,在职场和人际沟通上也是如此,最好不要说别人的坏话,才是最佳方案。

职员为什么会自愿义务加班?

有的时候,职员为公司做了很多贡献,但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报酬和评价。就拿义务加班来说,虽然职员们都知道义务加班没有加班费,而且即使加班,也不一定能得到上司的褒奖。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职员愿意义务加班呢?经过合理的思考,职员们都知道应该停止义务加班,马上回家。但是,义务加班总让人“欲罢不能”,这也是上班族的一种悲哀。其实,我们可以用囚徒困境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很多职员会不自觉地义务加班,而且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A先生和B先生同在一家公司上班。如果A、B两个人都只做分内工作不加班的话,公司对两人的评价差不多,每月都只能拿固定的薪水。所以,两人的收益都是1。如果A或B有一方义务加班,那么加班的人获得的评价会比较高,薪水上涨,收益是5;而不加班的一方会得到较低的评价,又难以加薪,因此收益是-5。

如果A、B两人都义务加班的话,虽然两人得到的评价都比较高,但没有差距,公司难以给两人都加薪,这样一来,辛苦的付出得不到薪水上的回报,因此两人的收益都是-3。在这种情况下,职员到底应该选择加班还是不加班呢?从收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都加班是强支配策略,所以两人都会选择加班。结果,两个人的收益都是-3。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谁也不加班,每个人的收益最高,但是又担心别人加班的话,会使自己的收益变低,因此就会陷入自愿加班的囚徒困境。

大家都加班,所以没有突出与落后的差别,因此,公司对大家的评价都差不多,不会给任何人加薪。所以,大家都是在为公司义务劳动。

注:想打破困境囚徒的最优方法有三点:

1.自己绝不能先“背叛”;

2.虽然自己不先“背叛”,但如果对方“背叛”,我们就应该马上采取“背叛”策略作为惩罚。如果对方改回“协作”策略的话,我们千万不要记仇,也应该迅速选择“协作”。虽然从感情上讲,我们总希望对方“加倍补偿”,但那样做并不能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收益;

3.要努力向对方说明,选择“背叛”是不好的策略,会给双方带来损失,并积极采取行动。说话不要绕圈子,行动不要暧昧不明。

“以牙还牙”的策略并不能消除或者解决囚徒困境的难题,在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就在不断重复着“协作”与“背叛”,学会这三点对你日常的处事方式有好处。

相亲的必胜之法

如果你和小王相互在背后说对方的坏话,那么女生对你们俩的评价都会降低,以致你们俩的收益都是-2。如果你说了小王的坏话,但小王没有说你的坏话,那么女生就会对小王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小王的收益是-3,而你的收益是1。反过来,你没有说小王的坏话,但小王说了你的坏话,那么你的收益是-3,小王的收益是1。如果你和小王都没有说对方的坏话,那么两人的收益都是0。

从这个收益表中,我们找一找双方的最优反应,结果会发现,两人都说对方的坏话是唯一的纳什均衡。两人只能选择说对方的坏话。

但是,如果两人都说对方的坏话,这场博弈就变成了消耗战。结果只能是两人都得到较低的收益。这个世界上好男人多的是,这里没有合适的,女生会去其他地方找。所以,相互说坏话的行为,损人也不利己。

刚才是把你和小王的博弈当作静态博弈来分析的,如果我们把这场博弈改成动态博弈的话,结果又会怎样呢?假设你先说了小王的坏话,那么小王就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不说你的坏话,二是说你的坏话。可是在这场博弈中,对他来说,说你的坏话是最佳选择。也就是说,小王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因此,要想从囚徒困境中摆脱出来,一定不能先说对方的坏话。
接下来,我们将策略和收益稍微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另外一个博弈。策略是“赞美对方”和“不赞美对方”。如果双方相互赞美,则每个人的收益都是2。如果你赞美小王,但小王没有赞美你,那么你的收益是1,小王的收益是3。因为赞美别人的人,一般也会受到女性的好评,当然,被赞美的人更能给女性留下好印象,所以被赞美的人收益更高。如果双方都不去赞美对方,那么彼此的收益都是0。这样一来,这个博弈中就出现了两个纳什均衡。一是你“赞美”小王,但小王“不赞美”你;二是你“不赞美”小王,但小王“赞美”你。这样来改变博弈形式,至少可以将相亲的成功率稍微提高一点儿。

下面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到底该选哪个纳什均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多次相亲活动中,两个人轮流赞美对方,这次我赞美你,下次换你赞美我,或者使用“相关策略”。

举例来说,当你在会场门口等小王的时候,可以根据眼前经过的第一个人的衣服颜色来决定是否“赞美”小王。比如,经过的第一个人的衣服是红色的,那就“赞美”小王;如果衣服是蓝色的,就“不赞美”小王,而是让小王“赞美”自己。这是一种借助于偶然现象的决定法,免去了做决定的烦恼。也可以两个人私下做好约定,比如上次小王“赞美”了你,那么这次就该你“赞美”他了。

当然,如果相亲只有这一次的话,这种约定不仅没有意义,也是难以成立的。不过,如果你和小王经常一起参加相亲活动,相信小王一定会欣然接受这样的约定,因为毕竟这能让他得到很大的好处。这也就是相亲活动中的必胜之法。

换句话说,你和同伴应该从相互说坏话的囚徒困境中摆脱出来,通过私下约定,在之后的相亲活动中轮流赞美对方,只有这样才能让双方都得到很好的收益。博弈论告诉我们,囚徒困境不能反复多次进行下去,肯定会有破裂的一天。而且我们没有办法强制博弈无限次地重复下去,那就只有改变博弈的形式,从而让局中人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

这个最优策略有点意思,以前看过一本恋爱心理的书,就提到让女生印象最深刻的方法之一,让你的同伴来介绍你的优势或赞美你。

主动求婚好处多,还是等对方求婚占便宜?

选择结婚对象的问题,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更容易紧张不安、犹豫不决,结果常常错过了求婚的最佳时机,造成终生遗憾。如果从得失的角度来衡量,那么是求婚的一方好处多,还是等对方求婚的一方占便宜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假设有三男三女,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位置有先后顺序。男女之间的感情,按深厚程度排序如下。那么,男性主动求婚和女性主动求婚的结果会不一样吗?

A先生:a>b>c B先生:a>b>c C先生:c>b>a a小姐:A>B>C b小姐:A>C>B c小姐:A>B>C

我们用前一小节的方法,分别来看一下男性主动求婚和女性主动求婚时的理想搭配方式。如果男性主动求婚的话,那么结果是A先生配a小姐,B先生配b小姐,C先生配c小姐。对于A先生和C先生来说,选择的对象都是自己的第一候选人。反过来,对于b小姐和c小姐来说,来求婚的都是她们的第三候选人。

接下来看看女性主动求婚的结果,a小姐会选A先生,b小姐会选C先生,c小姐会选B先生。这样一来,b小姐和c小姐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第二候选人,比男性主动求婚的结果要好一些。由此可见,男性主动求婚,结果就对男性有利;女性主动求婚,结果就对女性有利。所以,大家不要再等着对方来求婚,赶快先下手为强吧!

注:这个问题中没有考虑到感情因素,也没有考虑房子、工作,要是把相关条件都考虑到了,反而会比较复杂。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先主动的人优势多一点。

总结:

看完文章之后,有什么想法?哪些能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

遇到博弈问题的时候,先花点儿时间绘制一张收益表。收益表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哪种策略是最佳的选择。

如何“偷窃”别人的生活?

这是梁文道和詹宏志差不多一个月前进行的一场题为“旅行、读书及其所创造的”的对话。
虽源于詹宏志的新书《旅行与读书》,但是两位所论,有许多溢出本书之外的闪光之处。“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被“文艺青年”们奉为人生信条的箴言,反应了当今对旅行与读书的流行看法,但在这两位“读书人”看来,旅行与读书根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而真正的旅行也完全与“在路上”这些文艺腔调无关,真正的旅行毋宁说是一场将自己置于未知与不确定中的冒险……

旅行与读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转自微信公号“看理想”(ikanlixiang)

詹宏志:读书与旅行都是脱离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旅行有什么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回到一个没有旅行服务业的时代。

旅行是什么意思?假如我在一个完完全全没有旅行服务的环境,从北京去杭州,这件事怎么做到?今天从北京到杭州,意思是可能只买一张机票,从这个机场飞到那个机场,机票上有一个地名,上面写着杭州,承诺把你带到杭州。或者你到火车站,手上拿着车票,上面写着一个目的地,它也承诺把你带到那个目的地。

以现在的社会来说,这是一个信赖的社会,不会说把你带到郑州卖掉、然后说这里是杭州,那个车站不管你坐的是长途巴士、火车、高速铁路或者飞机,都有承诺,会把你带到那个地方。

但在一个没有这种服务的时代就不是这样的,首先要确定北京跟杭州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向上的关系,比如是南边,就往南走。走的路上会看到牛车、驴车、马车,也许会上前会问他“大伯,你是往哪儿走,你往南,是到哪儿?可不可以搭一段的车?”我也许会付一点钱,也许只是请求你的帮忙。他载你一程,他只是到市场上卖菜,只有20里路可以送,那么你就可以搭车20里路。

之后你可能遇到河流,看到船,你跟他商量能否坐船走。你在路上,如果没有住宿,你也要想办法。到了黄昏,你觉得天色暗了,看到炊烟,就去敲农家的门,打开门来说这位大娘,我是个路人,是否可以借宿一宿。借人家的柴房、牛棚、马厩、猪房、鸡寮……有一个地方来栖身。

如果方便也可以请求别人给你一点吃的东西。你也可能会碰到善心人,大家都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就会接待你,给你一顿饭吃,让你住进去。

这么一天一天不断地走,直到有一天你问路人时,杭州怎么走?那个人瞪你一眼说:这就是杭州!那么你就到了杭州。

如果旅行条件是这个模样,你就会知道旅行是多么严重的事,意思是等于要把你全身一切对世界的了解拿来对付可能有的种种实验跟考验,才能完成这么一件事。

也就是说,旅行的意思是把你拉开了,使你离开了你熟悉的支撑系统,你必须想办法跟陌生困境里活动,如果你能活着回来,就证明你过去的所有教育已经全部内化在里面了。要有一个本事,即使是这么陌生的环境,你仍然有能力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这个人基本已经完全成熟、独立自主了,能做所有的事。

这是旅行在有教育意义的时代是如此的。这也是今天我们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件事等同起来,都看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者最高的自我追求。

旅行的目的既然是脱离你原来熟悉的系统,去跟这个陌生世界奋斗,去处理,去设法驾驭那个不可知的种种变动。如果这是旅行的意思,那一个充满保护跟照顾的旅行就失去了原意。

如果有一种旅行,我坐飞机来到一个地方,飞机几乎是一个跟旅行背反的概念,因为它完全没有过程,睁开眼睛是北京,离开北京是杭州了,完全没有任何历程。

不过你闭上眼睛是北京,睁开眼睛是伦敦,然后有一个巴士在接你,有一群人、有一个讲你的语言的地陪带着你出发,沿路告诉你,左边的房子建于哪一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来到一个地方说这边有一个景点,咱们下来,左边可以拍照,右边可以上车。过一会儿来到一个中国餐厅,有五菜一汤,没有困难,不会考验你味觉的适应问题。

到了晚上去了旅馆,尽管是异乡的旅馆,但房间全世界都一样,有床、有梳妆台、有浴室、淋浴、浴缸、抽水马桶,全世界旅馆一样,不需要适应,每一个房间就算装潢、长相不同,但基本构造是一样的。

第二天你继续赶路。在这种保护行为下,每个人都没有真正跟他的目的地有身体接触,所以只好把旅行转换成视觉,我怎么样能够知道我来到了伦敦,最后可能要找出辨识伦敦的符号,比如伦敦塔、塔桥。或者到巴黎,总得让我看到巴黎铁塔,这才让我觉得的确是站在了巴黎。

本来旅行的身体体验转变成了地标目击。地标目击也不够,没有办法把经验带回去,怎么跟我的朋友说我站在巴黎的街头,看着巴黎铁塔热泪盈眶, 我怎么说这个话呢?我说不只看到了巴黎铁塔,而是要反过来拍一个自拍,回去才有办法有证明,一个是证明我自己在巴黎,有我眼睛看到的符号;回家也要证明,得留影为记。

如果旅行缺少了跟目的地的摩擦,最后只好全部符号化,经验的记录必须符号化,不然就不可能在巴黎小酒馆的一角拍一张照告诉人家这是巴黎,对自己无法证明,对别人也无法证明,这个经验浅薄到你也无法辨认。

所以有一个有名的笑话,如果一个团去七天五国的旅行,早上起来吃饭,有一个团员说我们今天到底在哪儿?另外一个人把行程表拿出来说,如果今天是礼拜二,那我们就在比利时。意思是说你没办法有经验的,你没有一个真正跟比利时摩擦的经验,你的经验用表定了、用行程来记录了、用符号记录的。

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团进团出的旅行有这样的意思,是穿着家乡太空衣去的,耳朵听到的是自己熟悉的普通话,吃到的是自己熟悉的饮食,你的所有经验都不需要有一个跟当地的差异性为伍,你不需要克服这个困难。

当照顾愈多时,旅行的原始意义——折磨意义就愈少了。所以花钱买到的教育相对是较少的。这是一个提醒,这永远是一个新的平衡感。

旅行作为一个自我教育,作为一个自我改良的工具,本来目的是让你有愈多的不确定、艰难、琢磨,它的效果愈好。但今天的旅行有另外一面,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舒适、更多的照顾,所以有愈来愈强大的旅行工业,全球性工业的保护。

这两者是一个对抗的概念。Travel这个词从拉丁文来的,原来是一个刑具,把人像十字架一样钉在那里的一个刑具。所以旅行本来有折磨的意思,后来travel变成tour,tour是圆规的意思,原来属于希腊文。所以“tour”是绕了一个大圆圈的意思。

这两个彼此有一点点对抗的概念,一个是舒适,一个是折磨。折磨站在教育这边,舒适站在休闲那边,今天旅行带给我们很新的考验是:我们怎么在当中找到一个平衡,就是别太痛苦,也别太舒服。

旅行的原意是把你遗弃在某个地方,要你活着回来。

如果给自己一点点机会和那个社会比较朴素地面对面相遇,你才有机会变成别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偷偷尝到别人的生活,这是我的旅行的自我期许。

我的旅行目的就是短暂的脱离我自己,脱离我的家乡、我的社会、我所熟悉的体系,希望能够短暂的变成另外一个人。虽然我不见得完全融入别人,不过离开自己也已经够好,让我有机会窥见或者接近别人的生活,或者真的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如果我有这样的短暂机会,我就觉得自己很有收获。

我用这个角度想的时候,特别感觉到这跟阅读特别相像,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环境是没法选择的,但如果我因为读书的缘故,读书是另外一个人生活。

那本书是那一个人用了35年生命累积出来的一种东西,所以读一本书好像偷窃了一个生活一样,有机会进到那个人生里,把他的身体取代了,装进自己,至少在读书的那几个钟头之里,我仿佛就是那个作者,他的生活、经验、一生的思考变成我的思考。

读到一本书,就置换了一个人生。

做了一场旅行,短暂的脱离了自己,也变成另外一种人生,这是我说读书跟旅行是我最能想象的扩充人生的方法,如果你有办法轮回,那你有第二个方法,如果我们不能,起码在今生今世有机会比现在的人生更好。

现在的人生跟真实的身体经历的人生深刻感觉不同,读书看起来像是虚拟实景,旅行像是角色扮演,但终究是扩充的一种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一个人的书或者读某个人的书,去旅行,去观看别人的生活,去经历一种生活,去经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景观、另外一种风情都是人生的一种扩大。

梁文道:读书与旅行,都是为了培养心智的弹性

我从读书开始谈,由于我很幸运或者很不幸地把读书变成一种工作,所以常常让人误会我一定有某种读书的方法,所以我常常被人找去问,或者被人找去讲,能不能跟我们讲讲读书的方法。

我通常告诉别人说我不能,不是因为像我家里有一个做酱油的秘方家传三百年不能外传这样子,而是因为我真的没有方法。

为什么?在我看来,比如读一本书读多快、一本书该怎么读,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翻开头一两页已经告诉你应该花多少时间在这本书上,平均一页会花多久,每一本书自己会告诉你用什么方法对待它。这个是合理的。

读书的目的在我看来,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心智和感受能力的弹性。我们每个人活在此时此世,这一生每个人的经历有限,而且因为人的惯性,要生活,要舒适的生活,要可预测的生活,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考方式、看世界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法、判断事物的标准会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轨迹出来,于是才知道我遇到什么事是什么反应。

读书是什么?读书在我看来让我们更有弹性,打开这些惯性,发现原来世界上有一些人的价值观真的跟我不一样,看事情的角度真的跟我不一样,真的对人世间的很多事情的感知、反应跟我们不一样,而且那个人很有可能就坐在我们旁边,但我以前居然不知道。

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弹性不够所以不会感受到他。读书是为了锻炼弹性打开自己,一个人活着好像是活多重人生,所以能够换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我猜大致上是这个意思。

如果读书是为了这样的原因,那么反过来就说为什么我不太相信一套很稳固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如宏志大哥所讲的旅行之中所有酒店都长得一个模样,去每一个地方都是从同一种床上醒过来,去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机场也都是一个样。

而古代人坐船,每上一个码头就知道自己到了不同的地方,因为太不一样了。但今天如果设计一种旅行,只在机场旅行,从一个机场去另一个机场,你会发现哪儿都没去过,因为都一样,而且全世界这些机场都在说英文。一样的地方,世界大同。

读书只坚持一种方法就跟你只在机场旅行很像,好像去了很多地方,但也许你什么地方都没去过。读书要求我们有很深刻的改变,那种深刻的改变才能改变你习惯形成的偏见跟固执。

所谓的深刻改变有时候包括身体上的东西。怎么讲?从这个地方我要说回旅行,如宏志大哥说的古代人游学,那种游学我特别有感受,其实学习是以前人旅行的重要目的之一,旅行今天跟以前不一样。

以前的旅行常常让人面对很多不可测知的风险,事实上很多旅行者死在路上。

比如詹宏志大哥描述的从北京到杭州的假想故事里,有一点他出于善意没有跟大家提到是从北京到杭州的人身上肯定带着现金、银两,如此他才能够叫一个牛车,给你一点银两;到了乡村看到有炊烟,敲敲门“大妈,我能在这儿过夜吗?我给你三文银子”。

想想看,如果你是清朝以前的中国人或者是更远古的中国人,你从北京到杭州的旅行,路上现金花完了,没有银联、不能提款,没有ATM,怎么办?随身带着现金,一个人随身带着现金从北京到杭州注定羊入虎口,古代大部分旅行者都是死在路上的盗贼手中。

所以旅行很危险,那么还有谁旅行?只有商人、朝圣者或者为了学习的人,理论上这三种人都是在做学习,古代的商人是世界上最早的翻译,出于商业目的要学懂很多种语言和很多地方不同的生活方法、睡觉的知识、生活的办法,古代学徒跟朝圣者更加相像。

比如说像我自己学佛,我学的是南传佛教,在南传佛教的世界里直到今天都保持着一个习惯——历史上不同的佛教发展有过类似的经验——师傅一定会把你赶出门。

比如在泰国出家,到一段时间,寺院会说你应该走了,把你赶到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寺院去,有时候是跨国,在泰国待久就去缅甸,去过缅甸就去斯里兰卡,他不太相信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寺院出家等到某天当主持,他相信的是你应该去不同地方学习不同的方法,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所以你可以把旅程理解为是一个朝圣,同时也是一种修学。

我们现在的旅行完全背反了这种学习式的旅行状态,我们今天的旅行非常舒适,你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尽量保证不让你出意外,甚至尽量不让你陌生。而且今天的旅行,如果跟旅行团或者自己旅行还会发展到更变态的地步。

我举个例子,刚才宏志大哥说如果是中国旅行团出去,去的地方保证每天吃中餐,到了阿根廷去中菜馆,五菜一汤,12个人一桌,圆桌。这些也就罢了,现在比较严重的是什么,假如真的是中国旅行团,这些外国的餐厅都晓得,他还要准备一件事,桌上一定要放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本餐厅的wifi密码。

然后整桌人不用说话,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的手机上网,在微信朋友圈交流。于是当他在国外时,其实有一半心思、时间在关心国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王宝强的事又有了新进展。虽然他在巴黎,但他们还在谈王宝强。回国之后对巴黎的记忆就是王宝强原来也不是个好东西。

拍照也不是说我拍了带回去给朋友看,而是必须马上给朋友看,会直播。所以大部分时间会把旅行变成你国内生活的延伸,原来熟悉生活的延展,而不是让它不一样,是想尽办法让他更像。

这是我们今天的旅行。就像读书有一套万用的方法一样,如果去哪儿都一样,为什么还要去?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结果,为什么还要读?

刚才提到旅行状态,但我忍不住马上想到一个情况,这个情况是什么?是真正符合我们刚才讲古典意义的旅行及修学的旅行,今天我们讲到的还不是驴友式的旅行方式,而是留学。

最近几年我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我们的留学本来像我刚才说的,把你丢掉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到陌生的城镇,透过广场走一走特殊的步伐,等着人家把你认领回家。现在不是,现在留学很舒服,今天已经比较少听到留学时要打工养活自己的状态,因为大家的成绩很优秀,都有奖学金。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幸运,让我们旅行时不要太过介入当地人的生活;又由于今天中国留学生群体非常庞大,所以到海外之后几乎能够组成一个自己的殖民地,完全不用跟当地同学有任何生活上面的交流。吃饭的时候保证桌上会有老干妈。

我最近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我好几次在国外一个普通的西餐厅或者什么地方看到我们中国年轻人聊天,发现他们在当地待了颇长时间,但整个吃饭过程完全不是当地人的吃饭状态,用刀叉的方法、吃面包的方法都很中国,很不地道。

他可能也常常在这些餐厅吃饭,但我发现,其实他没有太在意身边人怎么吃饭,他没有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是让我很奇特的一点,留学应该是把你丢在那里变成那里的人,不是说从此变成老外,而是更有弹性,在你身上多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技能,相当于利玛窦来到中国会说中文一样。

那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后来我慢慢醒悟到一点,很有可能是因为今天我们国家太大了。这是我的一个大胆猜测,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跟小国不一样,小国像荷兰,荷兰的孩子,会研究世界地图有哪些地方是同学没去过的,那么他就要去那个地方。

小国家的人太不小心就容易到别的国家去,比如你在芬兰、你在比利时,开车两个钟头就已经到了别的国家,所以很清楚的意识到别的国家有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状态,跟你有什么不一样,去了那边说话要注意什么,人家的生活方式、礼节讲究不一样,要很敏感和小心。

通常大国的人不会有这种小心,因为不需要。如美国,很多人觉得美国很自大、霸气,哪怕是住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其实它不是太国际,他会让你产生幻觉,在我看来纽约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住久了会让你以为世界上哪里都没有去,因为世界就在你家。

大国就是这样。大国的人太容易觉得世界都该是这样,就该是我这套方法。所以你吃饭的方法是举世该皆学的一种方法。我说话的方式、走路的态度,全世界都应该是这样,不是你故意,有些人会觉得是不是有些游客故意藐视别人,这不完全是故意,而是一种惯性,你失去了弹性。

所以我觉得读书也好、旅行也好为什么对我们很重要,特别是对今天的中国人很重要,这是因为它能够刺激我们,给我们一种我们生活之中原本可能不具备的一种弹性刺激。

为什么有些程序员宁愿降薪也要离开创业公司?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案例:4人招聘团队,1个月,0入职

趋势:资本寒冬带来的市场异动

现状:创业公司的招聘窘境

干货:初创企业找人的正确姿势

案例:4人招聘团队,1个月,0入职

先说一个小道消息吧,现在互联网人才市场上最紧俏的两个岗位,一个是程序员,一个新媒体。新媒体难到什么程度,我不清楚,但招一个好的程序员多难,我是有概念的。

前段时间调研了一家创业公司,他们要招3名后端开发的程序员。这家公司已经Pre-A轮了,暂时不差钱那种,需要扩充研发团队,他们当时投入了4个行政实习生,花了一个月,从各个渠道(包括猎头)找到了500份简历,筛出了大概100份符合要求的,但最后成功约面只有30人左右,发出了1个offer,但这个唯一的offer被求职者拒绝了。

所以整个过程总结起来就是:他们投入了4个人力,花了1个月时间,实际产出了0个入职。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家公司傲娇,500份简历筛出一个人来,要求这么高,活该招不到人,但实际上做过招聘的人都知道,500份看起来还行的简历,仔细一筛,真剩不下几份合适能用的,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再给个简单的数据,我们是做高端程序员职位推荐的,所有求职者注册的时候都需要选择期望公司的轮次,下面的数据是北京地区被推荐过的程序员对公司轮次的选择:

这其中明确表示能接受天使轮和A轮的程序员分别只占5.3%,8.8%,而明确要求D轮以上和上市公司的候选人,则达到了19.7%和19.2%。

并且,注意两个信息:

这里的样本是北京地区,求职者对创业公司的接受度远高于其它地区(尤其是二线城市);

接受天使轮和A轮的同样也接受D轮以上或上市,反之则不然。这个数据意味着大多数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程序员选择依然偏向保守。

所以这段时间,不靠谱的创业公司会发现,自己拿不到融资了;靠谱的创业公司则会发现,自己拿到融资也招不到人了。

异动:程序员降薪也要离开创业公司

当然,创业公司招人从来都不是容易事,某种程度上,创业堪比上山结寇,这种事情拉人入伙从古至今,就没有容易一说。

然后,最近这几个月,创业公司面临的招聘环境尤其糟糕。

大概是从2个多月之前开始,我在后台查看简历的时候,会频频看到「上一家公司倒闭了/融资困难/已经2个月没发工资了……」这样的离职理由,频率非常高,其中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从金融到社交,从约车平台到奢侈品电商,无一不足(甚至还有招聘领域的公司)。

于是,上周在某互联网招聘平台上整理了一百家公开的A轮前HR邮箱,发了一封测试邮件,发现有接近40%的邮箱后缀已经变成了无效域名,也就是说这40%的公司极有可能已经阵亡了。

在创业最火热的时候,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去创业公司,往往意味着薪水翻翻、title变高、逼格满满,真的,那种双倍薪水挖大公司里平庸程序员的案例见得多了。不得不说,那时候,整个市场的舆论风向对创业公司都是有利的。但潮水在加速后退,裸泳的人正在暴露。

而求职者对大环境的变化永远都是敏感的,见过一个案例,是一个安卓程序员,在某网约车做了一年多,独立负责这家公司产品的安卓开发,当初是被几乎翻翻的薪资挖去这家公司的,但今年年中这家公司就解散了,在辗转了一家创业公司后,如今,这名程序员又在找工作,并且主动提出可以降低薪水,但条件是公司要成熟稳定。

一名水平还不错的程序员主动提出降薪跳槽,这当然是极端情况,但正因为极端,才反映了市场的异动。

现状:创业公司的招聘窘境

回到创业公司招聘本身,资本寒冬带来的异动是浮出表面的结果,水面之下实际上还有更大的冰山。

一:猎头不愿意接中小创业公司的单

和大多数人印象不一样,创业公司虽然花钱谨慎,但很多公司都有针对招聘人才的预算,单人成本甚至不比大公司低多少,但不论是在所谓的猎头聚合平台,还是传统猎头,都不愿意接单,也就是有钱也花不出去。

为什么?因为他们也没有大量的优质简历来源,对他们来说,单个职位的成单效率直接决定了收入,而创业公司的单个职位成单效率,不客气起说,低得令人发指。

对中小创业公司来说,得到接近猎头的服务,一大可能性来自于,猎头提供初步的意向沟通,形成鲜活的人才池,供企业自行邀约。这考验的是招聘渠道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筛选能力,以及自身招聘顾问基于经验对各种不可控因素的把控,传统猎头很难把上下游都整合好。

二:初创公司连好的简历来源都没有

这里要重申一下互联网带给的一大幻觉,人们总以为互联网能给草根带来更有质量的信息和更平等的话语权。以招聘行业为例,不少人甚至以为,有了个各种各样的免费渠道,草根创业公司就跟大公司平等了。

但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互联网的信息流通成本降低,带来的是更加海量的垃圾信息,而大公司往往已经建立起了很高的信息门槛,草根就变成了承担垃圾信息流通成本的洼地。

所以在对公司和求职者都充分开放的招聘渠道,基本只能解决非常基础职位需求,稍微高端一点的人才,有各种猎头天天盯着,很少会主动投递简历;另外,移动互联网的赛事都进入下半场了,招聘行业的移动化依然乏善可陈,就是因为提供纯工具服务的招聘平台同样无法解决信息高效匹配,这跟你用PC端操作还是手机操作没有关系;拍卖是这几年针对中高端人才兴起的新的招聘模式,但其基本逻辑是优化候选人的跳槽体验,对B端实际上更苛刻,这种模式下,即使小而美的中小创业公司也毫无优势。

如果把招聘比成一场恋爱,那创业公司得到的最高定位,实际上就是备胎。

三:初创公司的到面率很低

到面率也可以理解成已经约好面试却被放鸽子的概率。这个概率低到什么程度不好说,因为各个公司不一样,但绝对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HR来说,过了约好时间的半个小时,你打电话过去,小心翼翼地询问对方是不是「堵车了」,得到的回答常常是轻描淡写地一句「不来了!」都懒得委婉一下。

没有做过招聘的人很难理解,对中小创业公司来说,一个应聘者哪怕只是到面,花费的成本实际上已经很高了。

四:HR没有招聘经验

招聘经验有多重要,这么说吧,一位成熟的HR知道招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理解职位需求、判断业务价值,到渠道,到简历漏斗,到邀约候选人,他能充分判断每个环节的成本和产出,不断调整策略,供CEO做决定。而一个没有经验的HR会把招聘当成守株待兔的过程,全程懵逼,并把这种懵逼状态反馈给同样没有经验的CEO,双双陷入抓瞎。

干货:初创企业找人的正确姿势

一、随时随地,主动找人

我知道一个牛逼的案例,一家起步很高的技术型公司,员工总数只有20+人,但有一个5人规模的HR团队,其中还包括一名互联网招聘经历丰富的资深从业者,主动定向找人。大多数公司当然都不可能有这个实力,甚至可能只有一个还在实习的HR,这个HR还要兼职前台、财务和行政。但我也见过创业公司,连离职的实习生都敢挖前来采访的记者,并且还成功了。

二、CEO一定要参与面试!

如上所述,创业公司的到面率已经很低了,无论HR还是猎头千方百计争取到面,就是因为面试才是招聘方和应聘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刻。无论是在描述项目的商业本质还是讲故事的技巧上,CEO应该像对待投资人一样,对待应聘者。根据我们的过往案例,CEO参与面试的入职率无一例外要远远高于没有CEO参与的。

三、匹配的人才是最合适的,让项目跑起来再说

虽然大多数前辈专家会告诉你,花2倍的钱去招一个10倍产出的人,这个理论绝对没错,但如果你就是找不到这个人,或者你找到了这个人,人家就是不愿意来怎么办呢?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在招聘市场上,一个三年工作经验的及格线程序员愿意去创业公司就不错了。

有一个办法就是拆解自己的岗位去适应人才,让项目跑起来再说,项目跑不起来,「完美的人才」来了的时候你的公司可能已经死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永远把人放在战略核心的位置。」毕竟在寒冬,一些创业公司会因为错位的资金死去,另一些创业公司,却会因为人,而活下来。

程序员的出路之一 :重温 15 篇热文

本文精选了「伯乐在线」微信公号 12 月份的 15 篇热门文章,包括学习方法总结,程序员职场总结等。

注: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程序员的出路之一 》

就现在经济大环境而言,很不乐观,程序员的日子也很不好过,无论是还在找工作的、还是已经入职多年、哪怕做到项目经理技术经理的,压力都异常巨大,似乎处处充满危机。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出路还是有的,甚至解决温饱、过上有房有车没贷款的生活也是很可能的。

两种编程高手

第一种软件工程师是天生的聪明人,他们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是天生的,可以流利的心算三位数加三位数带进位的加法。

第二种工程师是天资正常的普通人,working memeory的容量大概就是可以心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带进位的加法。

程序员会喜欢的 12 款键盘

程序员靠开发应用养家糊口,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趴在电脑前面写代码和重构代码。今天为大家介绍程序员最喜欢的十二款键盘。

程序员学习新技术的10个建议

我们生活在一个振奋人心的时代。我们可以越来越方便廉价地获得大量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的传播载体由最初的教室被变成了博客,技术论坛等。坐拥如此众多的学习资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好好利用。

计算机课上最难忘的一幕

你第一次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有哪些难忘的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谷歌员工吐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谷歌工作也不容易

谷歌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雇主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有野心的技术公司,在这样一家公司工作还有什么好吐槽的呢?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不信我们就来看看谷歌现有员工和前员工在 Quora 网站上的一个专门吐槽贴中说了些什么。

程序员的创业陷阱:接私活

我本身是工程师出身,写代码至今已超过 15 年,创业也超过 10 年,曾经外包过很多项目给别人,也接过很多外包的项目。身处在创业圈,只要有创业朋友主动问过我的,我都会和他说如果你能不接就不要接。

趣文:自从我做了程序员之后

我记不清我第一次看到一台电脑是什么时候了,但我确实记得当我被问到“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在电脑上工作”。

若干年以后,我长大了成为了一个程序员。我扪心自问,“假设你还是一个小孩,当你长大后,你还想要在电脑上工作吗?

为什么程序员的业余项目大多都死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业余项目:项目创建一半就弃之于坟墓,未完成的梦想遗体就这样扔之于文件夹中。游戏、应用程序、可视化数据等等。现在所谓伟大的点子最后只能沦落为空气中卑贱的尘埃。

怎样成为你圈子中最牛逼的那种人?

很多时候总感觉梦想是如此遥不可及。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却总是感觉有无穷的困难在阻碍着自己。

到处都充满了竞,在你想做的事情上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和你竞争。

程序员常有,优秀程序员不常有

成为优秀的程序员是极其困难的,并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软件工程师的困境

我从本科系毕业,出社会第一份工作就是软件工程师,一路升到项目经理,创业后成为老板,当然也变成了 Sales,需要卖服务给更多的老板,以下就我看到不同的面向与大家分享软件工程师的困境。

程序员的骄傲,以及骄傲背后真实的原因

程序猿,这个字汇在近几年开始渐渐被大众所熟知。在外界看来,这一直是个特殊的群体,社会上也给程序猿贴了很多的标签,内向、屌丝、苦逼、裤衩、拖鞋等等。在他们的心中,程序猿是这样的。

为什么软件开发,人多事少,还会工作量大?

我来谈谈亲身经历过的“怪现象”。为什么说怪呢,人多力量大,似乎才符合常理,但是往往在软件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人多、事少、工作量大的情况,这跟我们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致有志成为程序员的你

工作的选择,求职的失败,是否继续深造等等,这些当时看起来事关重大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流逝,态度的转变,一个人终究会泰然看待。

知乎:年轻人如何在独居时有效地保持自律?

作者:Andrew L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749292/answer/1307371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题主,你好!

我比你虚长几岁,自17岁起就开始独居,算来也有10多年了。这些年里,我也时常因生活糟乱而苦恼,为自制力薄弱而痛悔。

我试过所有或科学或经验的时间管理办法,希望使得自己更为自律。

其中有些有用,有些没用,但如果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几乎所有的这些办法或技巧,都是没多大用处的。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发觉以前的很多理念其实都是错误的,是媒体、畅销书作者凭空设计的概念,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虽然至今也没有变得太自律,但生活终归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也总结出了一些心得。

也许不一定会对你有用,但我决定分享出来,希望能给你,以及有类似困惑的朋友以启发。

心得一:自律不能一步到位

在刚刚独居的那段时间里,关于未来,我有很多设想,譬如健身,做饭,每日读书,等等。

但健身卡办完就基本不会再去,厨具买来从没进过厨房,买了一整箱的书,却连书皮都没拆开过。

更糟的是,衣服堆到角落发臭了都还没洗,垃圾丢的到处都是,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玩游戏,每天晚上都在熬夜,每天早上都要赖床,因此,经常会迟到。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开始制定各种计划,查看各种时间管理的资料,希望能从头到尾得到改善。

但结果是,没有一样能够坚持执行两个礼拜以上。

我总想着一步到位,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事实告诉我,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首先,如果人要完全依靠意志力去坚持某样事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就像体力一样,是会被消耗的。

所以我们必须养成习惯,因为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在消耗非常少的意志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坚持做某件事。

但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长期的刻意训练。

所以,当你试图一次性控制太多事情的时候,你很容易因为意志力的过度消耗而变得身心疲惫,乃至崩溃。

而结果,往往是一段时间的彻底放纵,以及对自己失去信心。

因此,我们要循序渐进,一件一件去改变,一口是吃不成大胖子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途我们可能会懈怠,比如想减肥的你,某一天控制不住去吃了一顿饱饭。或者想要每天睡前阅读的自己,某一天晚上去玩游戏了,而没有去阅读。

这完全有可能发生,但这绝不意味着失败。

我们很容易觉得,某一天没有坚持下来,这就是失败了,所以我还是放弃吧。

不,你没有失败!你明天依然可以继续你的计划,只要你多坚持一天,你就多收获一分。

成功的关键不是你执行的多完美,而是你坚持的有多久。

因此不要给自己压力,做的不完美没什么,偶尔放松一两天也没什么,这不是失败,你彻底的放弃它才是。

你不但不能自责,你反而需要鼓舞自己,夸奖自己。责备会给你带来压力,而压力往往不会促使你前进,它更可能让你逃避。

所以从今天开始,扔掉那些写的太满的计划,先从一件小事做起,中途断过也没关系,这不意味着失败,做好了就奖励自己,没做好也别自责。当这件事养成习惯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毫不费力的坚持它了。

心得二:你要远离诱惑

我从小就是重度游戏迷,从红白机到htc vive,几乎所有游戏设备我都买来玩过。经常是睡觉前想着玩一把,结果打完一抬头发现已经天亮了。

虽然游戏的过程是很愉快的,但不能否认它非常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

虽然知道我这辈子不可能戒掉游戏(也没必要戒掉),但至少我不能被它所控制。

因此,我的做法是,每次发觉自己在游戏里投入了太多时间,就卸载游戏,或者把机器拆开锁起来,甚至送到朋友家去。

虽然之后我一定会再去装起来玩,但这个努力的过程是有必要的。

有段时间,我需要在家办公,但在家里太容易变懒,一不小心就玩游戏去了,因此我还是专门找了个咖啡馆,就像上班一样朝九晚五。有时候怕自己刷太多微信,甚至连手机都不带。

记住,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面对诱惑,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不动摇。我们对抗诱惑也会消耗意志力,而时间久了,你就会彻底崩溃。

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你都要主动远离诱惑,就像不要考验人性一样,也不要考验自己的意志力。

它们都是禁不起考验的。

心得三:自律与你的身体状态有关

事实上,你的身体状态,会极大影响你的意志、情绪、智力等等能力。

有没有发现,当你没睡够的时候,会变得很容易发脾气,处理工作也容易走神,应该做的事情也不想去做。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开始非常注意休息,因为只有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工作。

这里的休息,包括很多方面:

1,早睡早起
2,中午小憩,但不会超过30分钟
3,体育锻炼
4,周末彻底放下工作,去做一些不消耗太多精力的事情
5,听音乐

这一切都以恢复精力为目的,只有精力充沛,你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做到自律。

保持自律并不是只靠意志力就能做好的,普通人很难拥有太过强大的意志力,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你要利用一切可以帮助你自律的因素,无论是环境,还是身体条件,甚至是别人的督促,公司/学校的强制安排。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高效的保持自律。

以上就是我这些年的思考,也许并不那么正确,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这是我第一篇知乎回答,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写下。并不是敝扫自珍,而是自知阅历浅薄,怕写出来贻笑大方。

但最后还是决定写下。因为我看到了有像我一样曾经迷惘过的人,我的些许经验,也许能够帮助到他们。

如果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希望能知会我一声,让我有动力以后继续在知乎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经验。

谢谢大家!

毕业后工作的成长速度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作者:Andrew L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94372/answer/1381037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大学毕业有些年了,有时候遇到老同学,总是会聊聊近况,何处就职,待遇如何之类。

其中有些人刚毕业的时候就签了个好公司,让人羡慕,但之后却一直没什么起色;有些人虽然大学成绩一般,但毕业之后却混得风生水起,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同龄人;也有些人一直不温不火,但突然因为抓住了某个机遇,青云直上。

为什么毕业之后,原本差不多的人,在工作中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成长速度?

我先来讲个故事。

小李和小张是一个部门的同事,他们都刚大学毕业,各方面的条件都差不多。

项目的上手需要一段时间,不算太容易,小李和小张都非常努力,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成长速度飞快。

几个月以后,小李和小张都已经能熟练的处理业务了,工作也没之前那么辛苦。甚至,小李还发现了一些偷懒的方法,有些事情糊弄一下就能过去,KPI可以很完美的完成,而且没有人能发现。

其实小张也发现了里面的门道,但也许天生比较负责,他并不愿意去偷这个懒,想真正给公司带来一些利益,而不是一些虚假的数据。

后来,公司决定新开拓一个业务。由于小李的工作一直完成的很漂亮,而且人也很活跃,在公司里人缘比较好,所以决定让小李负责这块业务。但私底下大家对这个业务都不看好,前景不明朗,而且肯定很苦很累,都不愿意去。

小李就觉得以前的工作那么轻松,也能捞到不少油水,干嘛去新项目吃苦,就推脱掉了。

但是,小张却主动站了出来,想要去跟这个新的业务。领导觉得小张虽然有点沉默寡言,但做事一向很认真负责,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就同意了。

新的业务并不好做,小张一开始很辛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小张还是把这块业务做了起来。公司一看这业务做的还不错,就投入了更多资源和人力,小张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渐渐的能够独当一面了。

后来,小张越来越受公司的赏识,不仅职位获得提拔,能支配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几乎成了公司的明星人物。而小李却依然在原来的部门“养老”,虽然轻松,但比起小张来说,一个天一个地。

小李不嫉妒是不可能的,他也想获得成长,但他的职位却总是重复着一些相同的事情,非常无聊,于是小李辞职了,去了一家新的公司,从事了一个不同的岗位。

一开始,小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很辛苦。但是,小李又体验到了当初那种快速成长的感觉,这让他很开心。但半年以后,当小李熟悉了负责的业务之后,他又感觉自己的成长停滞了,工作又开始变得无聊和枯燥。

小李很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故事里的小张是我以前的同事,而小李,则是我自己。

为什么我一开始可以获得快速的成长,而一旦熟悉了之后,就止步不前了呢?

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了。

因为,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会本能的去学习和掌握更多东西。这个过程并不舒服,但却能让我们急速成长。而一旦你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变得熟悉和容易,这就意味着你进入了“舒适区”,你的成长停止了,你不需要学习新的东西就能做好眼前的事情,所以你不会去学习。

人性是懒惰的,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让我们学习,光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有些人成长的快?

因为他不会甘愿停留在舒适区里,他一定会寻找机会,去接受全新的挑战,去刺激自己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掌握新的技能。久而久之,他就成长成为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进入了更高的平台,获得了更高的视野。良性循环下,他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而那些自作聪明,以为偷懒没有人能发现的职场混子,则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不断重复着熟悉的工作,害怕改变,不敢跃出舒适区,他们封闭了自己成长的边界,他们混掉的,是自己的前途。

我后来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做一些改变:

我不再满足于老板交给我的任务,而是去做真正能给公司带来发展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主动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公司批准采纳。

对于手中的工作任务,我不再偷懒,做假数据蒙骗老板和客户,而是每次都全力做到最好,争取成为我能拿得出手的经典案例。

而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上,我不断尝试一些新的做法,积极向那些更有经验的人请教,不断试错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方法。

就这样,我之后的几年里,一直不断的在成长。每过一段时间来回顾自己,就发现自己有了明显的提高。

所以,如果你现在感觉自己的工作很轻松,那就代表着你正处于舒适区,你的成长是被动的,是停滞的,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

去挑战自己,去做改变吧,只有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打开自己成长的边界,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关于成长的思考,也许并不那么正确,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马伯庸:我的 2016 书单

2016 年就要过去了,这又是忙碌的一年。忙碌意味着闲暇少,闲暇少意味着读书的时间更少。好在这一年我的电子书阅读比重大幅增加,才勉强维持住阅读量。我对实体书和电子版没什么特别的执著,阅读的是内容本身,不是载体,怎么方便怎么看。倘若是在雪夜家中,适逢断网,不妨斜倚桌炉,捧一本书闲翻几页;若在长途旅行想打发时间,还是带个电子书装个十几本书更加便利,总比扛着一摞实体书省力气。读书嘛,挑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和习惯就是,不必执念于特定形式,不然施主就着相了。
这十本书,有新有旧,并不全是 2016 年出版的新书。入选的标准只有一个:我在 2016 年读完印象深刻,且购入实体书搁在书架之上,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1《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
2016 年我完成了一个持续了近三年的夙愿,将徽州万历年间的丝绢案始末整理成《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文,承蒙和菜头和老罗(振宇)青睐,得以获得大众关注。在整理此案期间,我开始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徽州的民风有两个特点:一是健讼,喜欢打官司,二是仓鼠症,喜欢囤积各类文书。于是当地保存下来大量明、清两代档案资料,许多民间事件的记录十分详尽,成为研究者的宝库——丝绢案,仅仅只是其中一件而已。
我很想对这些事情做一下深入了解,可是限于精力和才学,不可能去翻阅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只好偷个懒,直接去读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这一本书,是徽州文书研究里视野比较高的。
此书是日本学者中岛乐章所撰,他以大量的徽州诉讼文件为基础,重现了明代乡村的政治生态群落。谁把持着舆论,谁控制着公权力,谁能借势中央,谁能忽悠群众,宗族如何介入司法,朝廷对这种毛细血管末端的纠纷持什么态度,利益集团之间如何博弈,秩序和潜规则如何运行,在一件件真实的诉讼案剖析中,徽州乃至明代乡村的社会运作方式逐渐浮现出来。
想读懂一个朝代,光看高层那伙人的纷争是不够的,还得了解底层地方的运转奥妙。想真正了解大明,这本书是一把入门的好钥匙。
顺便一提,这是凤凰文库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其中的一本,同系列还有几本值得推荐。比如《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 : 中古契约研究》、《欧几里得在中国 : 汉译《几何原本》的源流与影响》,都很有好看,不过这里不赘述了。
2《巨人的陨落》
这本书是我在日本旅游期间,一边跟着老婆逛街一边捧着电子书看完的。从书的厚度,你们应该能估到我在商场里行走的长度——不过这个不是重点。
虽然读客把这本书吹捧得有点过,但不能因人废言,这本书本身还是挺好的,只是没那么好罢了。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气势宏大的一战小说,一家英国矿工、一对英伦贵族兄妹、一个德国情报人员、一对俄国兄弟、一位美国官员构成了多个层次的交错视角,几条线齐头并进,彼此纠葛,展现出了整个波澜壮阔的一战欧陆战局。
这部作品以小言大,见微知著,我们阅读的是几簇浪花的起伏,却能感受到大海的深邃与广博,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巨人的陨落》是一部属于上世纪的小说,它的写作风格和技法很古典,有着这个时代文艺作品很少具备的从容和沉稳。比如在开头,作者极其细致地描写威尔士矿工的儿子比利第一天上工的每一个细节,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像是在精心雕琢着一尊雕像。
我喜欢比利和格里高里这两条人物线,以及菲茨与沃尔特在战场相遇的段落。茉黛和艾瑟尔我也很喜欢,她们前期光彩照人,只是后期这些姑娘被爱情与落魄遭遇磨去了自我的光芒,泯于众人,回归了传统角色,实在可惜——无论悲剧还是喜剧,她们本该有更符合她们追求的结局。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强烈建议再去读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两者创作理念、现实主义手法与风格都很相似,题材更是有连贯性:《巨人》结束于一战后,《战争》开始于二战。
如果说有什么不满足的话,《巨人》有点过于偏重描绘单独个人的际遇,略微欠缺对大时局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我们看到无数角色在时代大潮中起起落落,作者却不怎么提及这场大潮从何而来,又奔向何方。所以这本书很好看,只是没那么完美罢了。这一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做得可真是太绝了,不光让主角时刻发表议论,甚至还虚构了一部德国将军的回忆录,让读者悬起历史之眼,俯瞰着时光的洪流。
最后截一下《巨人》作者在篇末关于历史小说虚实之间的看法,这其实就是“历史可能性”的表述,我完全赞同每一个字。
3《中国古舆服论丛》
作者孙机,他的大名不必多说,另外一本书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本书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讲舆乘,也就是中国古代马车的种种细节,车制如何,整体结构是什么样,系驾的几种方式,马具马饰有什么特点,甚至还有关于木牛流马的考据。看完这些篇长短不一的论文,很有冲动想写一个古代版的《速度与激情》。
第二部分则是讲古代服饰、冠、妆。不过孙老师的重点明显放在了直男身上,谈得比较多的话题,比如幞头的产生与演变,比如汉代军服的标识,比如革带如何系扎,对女性服装妆容讲的相对少一点——不过这没关系,可以和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照着看。
对于有志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朋友们,这本书不可不看,它能提供给我们大量古代生活细节。历史小说如何写出历史感?不在宏大场景和华丽辞藻,而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
4《秦汉名物从考》
这本书,对历史小说写作同样是极好的参考书目。它涵盖范围很广泛,从蔬菜到美酒,从连弩到浮桥,每一类都针对几种特定名物进行解释。更难得是,它不只是简单的名物罗列和解释,还有详尽考证。每一个条目,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考据小文,包括征引文献与推理过程,这比单纯解释更有价值。我可以顺藤摸瓜,从文献里挖掘出更多想了解的资料。
作者是王子今,也是一位大家。他的另外一本书《秦汉交通考古》,内容也相当丰富。
每次在阅读这些资料时,我都对这些学者怀有深深的敬意。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非常琐碎,极耗精力,成果又不像那些高大上的项目能获得广泛关注。可他们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解决,方便我们这些后人撷取利用。
5《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直接引用一段周振鹤先生的序言吧。
“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是作者多年来独立思考唐朝藩镇问题的心得总结。此书集中讨论了 8 世纪中期至 9 世纪初唐代的地方政治问题……有别于以往的一些藩镇研究,本书作者的着力点在于将一系列被以往研究所忽略的藩镇事件,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政治社会场景之中;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界限内,去对与藩镇有关的各种地方政治事件进行阐释,以此来为读者展现一个富有生机,且呈现出多棱面的藩镇群体……
作者对历史细节有着特殊的敏感,并且也乐于在追索历史细节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自己在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本书似乎有着面对推理小说的感觉。当然,作者的目的并非单纯地纠结于个别的历史细节,或只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有兴味的解读。本书作者的目标,显然是希望通过藩镇这一视角,去思考藩镇所处的时代的整体结构与发展方向……换言之,作者对藩镇个案的微观考察,希望最终导出的是对一个宏观时代的把握。”
诚如周先生所说,这本史论读起来有一种推理小说的感觉。(尤其是对我这种外行人来说)比如说吧,针对“张巡守睢阳”这个著名历史事件,作者别具慧眼地把它放在更大的视角里去看待,抽丝剥茧,从河南节度使这条线追查下去,发现河南局势与朝廷内斗相关,进一步引申到玄宗与肃宗的斗争,与朔方军的合作与分化等等。张巡守睢阳,只是这一系列高层斗争延伸到基层的一个悲剧——如果要把睢阳之守写成小说的话,从这个角度切入,一定会让读者耳目一新。
再比如说,作者在写神策军时,一度苦于无从下手。她自叙说:“我实在没办法,百无聊赖地在地图上拿《通鉴》里的那条元载和鱼朝恩争夺神策军镇的史料来标记,这是有关中晚唐神策军镇的一条重要资料,之前的学者都用过,这条史料里出现了将近 10 个神策军镇的名字。真是不画不知道,一画突然问题就出来了,我突然发现神策军的几个据点都集中在西面的凤翔一镇里,而且分成三排排列,我当时立即就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了。其实也很明显,这三条平行线就是三条交通路线,这些神策军镇的分布全部在交通枢纽上。” ——作者遂抖擞精神,以此入手,从神策军的空间变化,考察了异族威胁和唐廷应对变化的情况。这是把开脑洞的技术,应用到了学术中去。
对于这些研究在学术上有多大的价值,我没资格评价,但我能从这些细致的考察和推理中,感觉到一种隐藏在文字下的汹涌动力。这动力充满戏剧性,是写作的绝好素材。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读历史论文的原因:它们能从耳熟能详的资料里开出别样的脑洞,这脑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方法论支撑,显得格外真实。
开脑洞也要遵守基本法啊。
6《生命的跃升 -40 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作为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文科生,我喜欢看那种深入浅出讲明道理的科普文字。所以当初选择看这本书时,我身心很愉悦:生物进化?十大发明?四十亿年?光听这个修辞就很让人神往。我的预期是看到一些类似“生命在被闪电击中的原始汤里悄然孕育、“恐龙毁灭于一次小行星冲撞”之类既浅显又富戏剧性又容易理解的观点。
然后我翻开书,在第一章就看哭了。
作者饶有兴趣地探讨,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各种无机物如何在深海的热液喷口通过一系列反应,构成有机物,进而诞生最初的生命。尽管他很努力地让描述通俗化,可里面层出不穷的拗口名词和复杂化学机制,还是把我直接看懵了。
这本书不是那么好懂。不过我有一个毛病,只要开读一本书,非得读完一遍才成,不然心里总觉得一件事没做完。所以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读,碰到不懂的名词或概念,就赶紧搜索一下,实在不能理解,就当成”糖果“来看待——这是我当年读英文原版《哈利波特》掌握的诀窍,忽略掉所有零食、糖果和食物单词,不去深究它们的意思,阅读速度会大幅提高。
不过当我深入读进去之后,慢慢体会到了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者把生命演化娓娓道来,仿佛带着读者亲身经历了一遍生命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如果说之前是“知其然”,那么现在就是无限接近“知其所以然”。都知道原始汤诞生了生命,但诞生的详细过程是怎样?都知道天择作用,但具体到物理和化学层面的运转机制如何运作?书里都有详尽的阐释。
说实话,很多段落我很多都没看懂,不过不影响感受其中蕴藏的魅力。有些观点,甚至让人觉得妙趣横生,比如作者谈到眼睛的起源,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藻类执行光合作用的感光点,这几乎有让人写一部科幻小说的冲动。
这个所谓的“十大发明”,其实是十个一直存在争议的根本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却没有铁口直断,不轻易下结论,只是告诉我们这个方向也许更符合逻辑和科学,这是个很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简单来说,这是本很难读懂的书。它就像一座包装精美的机械钟,平时只看钟面也够用了,但如果你拆开内壳,看到无数齿轮和擒纵机构哗哗转动时,哪怕你不懂原理,同样也是感受到那种运转的美感。
7《最后的耍猴人》
这本书是 2015 年出版的,我最早是在《读库》看到。是我读过的非虚构作品里,最喜欢的一个选题。
这个世界,其实是分为很多层次。尽管所有人共享同一片物理时空,可不同层次之间,几乎视而不见,如同不存在一般。前一阵,我跟朋友说起这个话题,朋友不信,说哪有那么夸张?我打开他朋友圈,随便找到一个街头照片,指着他身后的路面清洁工和路过的三蹦子:“你看,他们一直在你身边走来走去,你每天都看到,可能还会有点互动。可你会迅速忘记,不会留意。他们的人生,无论快乐还是苦恼,都和你没有交集,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大部分人对耍猴的概念,就是路过街头时的惊鸿一瞥,最多是驻足停留片刻,扔下点钱就走了。耍猴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并不感兴趣。不过这种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一无所知。
现在一位摄影师决定站出来,试图突破这一个知见的藩篱。
作者把视角搁放在“耍猴”这么一个行将消亡的古老行当,深入其中,一路跟拍、记录、与耍猴人交谈,甚至还一起扒火车……为的是能揭示出耍猴人真正的生活状态。他们来自哪里?为什么从事这个行当?和猴子之间是怎么一种相处关系?如何走南闯北?怎么开场表演?平时拜什么神?经济账怎么算?巨细靡遗。这些看似流水账似的记录,能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重量。
我很喜欢的是这本书的文字,质朴冷静,没什么刻意修饰过的辞藻,镜头感超强,就像是一台跟拍的摄像机,默不作声地把那些耍猴人的一切收录在画面里。大概正如作者在序言里的标题那样说,《我关心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
8《茶馆之殇》
秋原是我的朋友,他在业余时间一直浸淫在近代中国的生活史考据中。此前他的《清代旅蒙商述略》已十分惊艳,把整个清代在蒙古地区的商业活动考据得无比细腻,成功地还原了当时旅蒙商团的各种行商路线、历史沿革、行业规矩以及生活细节,抠得相当之细,而且文字流畅,解说清楚,读起来毫不费力。
这本《茶馆之殇》是他的第二个选题,同样以“细抠”为特色。内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茶馆”本身。从茶馆的兴衰时间、茶馆的业务范围,到围绕着茶馆而展开的江湖潜规则,还有层出不穷的各种讲究、切口、黑话等,书里都说得很透。说是茶馆,其实写出了一个小社会的市井百态——颇有连阔如《江湖丛谈》的风采,作者还连带着把相声源流也做了一番梳理。
我在阅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简直浑身都是戏。每一个揭示出来的茶馆小细节,感觉都可以做成一个桥段。凡有志于这一时代的作者和编剧,这本书不可不读,能给你的作品提供许多绝佳素材,让时代味道更加浓厚。
9《李天飞大话西游记》
这年头解读四大名著的书层出不穷,不过作者们多是从文本出发,穷搜勾连,试图从字里行间挖出细微矛盾之处,强加解释,构建起另外一个故事或理论。这样的解读法很有意思,看完让人脑洞大开,可是有一点,不能当真。把那些解读分析当成文艺作品来看待就够了,倘若真觉得暗藏微言大义,就背离真实太远了。
李天飞老师的这本《西游记》解读,却是个例外。不夸张地说,是如今市面上诸家解读西游最好的一本。
原因无他,因为这本《大话西游记》并无大话。它并不醉心于挖出什么新的阴谋论,而是从版本、民俗、博物、宗教等角度进行严谨的考据,不做惊人之语。
李老师手里的资料极丰,所以格外显得详实可信。像他谈到哮天犬,祭出东汉崖墓壁画,把传统文化里狗与猴子的关系分剖得清清楚楚。再比如谈到金箍棒,用大量出土文物来论证其与船具之间的微妙传承,令人耳目一新,又特别信服;讲到四大部洲的名字,直接亮出一大堆古籍影印、碑拓图本,证明《西游记》其实是写了错别字。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很简单:《西游记》一书写了几百年,几十个故事版本彼此融合,无数个作者参与编撰,统合成一本书后,必然存在前后矛盾之处。正如李老师自己所说:”“今天看到的《西游记》本来就是一块浇了很多层奶油的蛋糕,搁了几百年已经化成一摊糊涂……就是要用抽丝剥茧的方法,把这些层化掉的奶油,重新分出层来,把叠加在西游记里的这些层次,一个一个地择出来。还给大家一部清晰透彻的《西游记》。
版本学是分析名著的一柄利器。许多古典名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民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说过程。仔细考察各个时期版本的不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故事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进化。很多让我们闻之一惊的所谓“秘辛”,其实从版本源流这个角度来看,不过是传抄过程中的一些误会与融合罢了。
对我来说,这本书有魅力之处,不只是揭示西游记本身,还在于研究古典名著的方法论。看完此书,学着作者的思路再去审视其他作品,便比从前清晰多了。
10《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
商务印书馆这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封面风格,已经让我形成条件反射,一看就心生凛然,同时开始犯困。尤其是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索然无味。我无数次在各地书店的书架上看到它,目光从未做过片刻停留,也没有丝毫把它拿出来翻阅的年头。
直到今年一次机缘巧合,我勉为其难地翻开它,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多么好玩的一本书。我原来以为里面会充斥着一大堆繁琐的贸易数字和经济分析,结果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在讲东南亚的民生民俗和背后的文化解读,与弗雷泽的《金枝》有点类似。且不说学术上的意义,单用来打发时间,也足够有趣了。
比如里面提到暹罗的水下神判:如果两人起了争执,就同时把头浸泡在河水里,谁先憋不住气抬起头,谁就是理亏的一方。作者还做了解释,理亏之人必然心虚,心虚必然气短,所以这种审判方式也有一定心理学的道理。
再比如,暹罗当地还流行一种斗兽形式,用大象和老虎搏斗。但主人会刻意给大象披挂盔甲,把老虎爪子拔掉,让前者占尽优势。因为在当地,认为大象代表王室,老虎代表了外国人,这折射了东南亚人对外来者的微妙心态云云……
但这并非只是一本猎奇的书。
东南亚地区的地理特性,决定了它注定像地中海一样,从周围吸纳各种基因进来,形成复杂多元的文化群落。而支离破碎的岛屿特点和季风条件,构成许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如同一个个模拟小沙盘。借助作者的旁征博引,我们从中,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基因和政体的演化、碰撞、消失以及整个过程的脉络。
比如说,作者曾注意到,在当时,东南亚女性的地位比周边地区都要高,几乎与男子平起平坐。这并非是他们具有平权意识,而是因为女性在商贸活动的介入程度很高,经济地位和独立性与男子不分轩轾,甚至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在该地区最积极参与日益扩大的贸易的国家都由女性来统治”。但很可惜的是,随着外来宗教与文化的强势入侵,这个特点在 17 世纪后逐渐消失。
所以,对于喜欢观察人文形态演化的人来说,15 到 17 世纪的东南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观察缸,这两册书,则是一位称职的解说向导。
有书可读,即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