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把自己升级成超级个体

在已经过去的2016,也许你有过快然自足,也有过迷茫徘徊,现在一年之始,正是我们思考方向,重新出发的时候。

书单君一直相信趋势的力量。趋势就像列车,它能让我们更快地抵达未来。经过前几年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勃兴,以及创新创业浪潮的淘洗,一个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

市场对资源的调配能力已经触达社会机体的细胞层面,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大的发挥空间。

过去,我们是组织机器的零件,现在,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超级个体

今天,书单君将结合6本书,给你6条自我升级的建议,帮你获得特种兵式的成长,完美开启闪闪发光的2017年。

1

定位你自己

一切从定位开始。

我们每个人生来不同,为何要挤在人潮之中?找到属于你的位置,一切努力的方向才会明晰。

当圈子里的朋友提到你的名字时,你希望他们想到的,是一个极致认真靠谱的执行者,还是一个有源源不断好点子的创新家,抑或,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好人”?

别人如何认知你,极大地影响着你所能得到的机会,以及你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我推荐大家读读《定位》。

这本书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难题:在物质丰富的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产品或一家公司,如何才能从同类中脱颖而出?虽然它讲的是企业和产品的定位问题,但同样适用于个人,因为你的产品就是你自己:

你是谁?你的优势和擅长的领域是什么?你与其他人的差异何在?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想清楚这几个问题,然后找到你的核心价值,它会成为一切发展的基石。

2

用文字向外连接

文字是有魔力的。

人类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其实是建筑在文字上:时间一去不返,但文字记录了历史;思想虚无缥缈,是文字把它播进更多的心灵;人心各异,靠文字纲领将人们感召、团结、共同行动。

有人说,如今是图片和视频的时代。我不否认它们在信息记录和传播上的独特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文字,也不意味着我们不是从事编辑、记者、文案、秘书这样的工作,就可以不提升文字能力。

《左传》里有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说话没有文采,就无法广泛传播。反过来讲,一篇质量上乘、精心打磨的文章,天然具有传播力。

你的思想、故事、价值观,都会通过一篇文章,甚至一条微博、一条朋友圈传播到更远的未知角落,被并不一定相识的人看到,或惺惺相惜,或感佩启发,因此而与你建立连接。

关于这方面,书单君推荐一本书,《文案创作完全手册》

这是一本广告文案的训练手册,但在我看来,它也适合几乎所有的写作场景。因为广告文案的终极目的在于促成销售,而“销售”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篇评论文“销售”的是观点,一份简历“销售”的是你自己,一份项目方案“销售”的是一套商业计划,你甚至可以把一封情书理解为“销售”你的思念与爱。

这些“销售”没有直接涉及金钱交易,但更该被我们重视,因为“销售”的达成意味着连接的建立。

连接有多重要?打个比方,你能想象一台无法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吗?

3

口头表达,是你说出来的“颜值”

人类主要的表达方式,除了文字,就是口语。

尤其像是公开演讲、表达想法这类事,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好像一直是个难题,毕竟大多数人小时候未受过相关训练。

然而,这个时代不仅呼唤敢想敢做的人,更要求你敢说,而且要说得漂亮。

苹果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更要感谢乔布斯的完美演示;雷军一口渣英语,也不得不跑去印度站台喊话;政客们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是少不了发表公开讲话感召民众……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乔布斯,但只要珍视自己的个人品牌,你总会得到面对十几人、几十人,甚至几千几万人表达的机会:路演,展示,分享,授课……

关于这一点,书单君想推荐的书是《演讲的力量》

作者是TED演讲的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此书结合了他15年的演讲指导经验,为我们揭秘了一场成功演讲的五个关键词:

  • 联系:与听众建立信任;
  • 叙述:通过故事激发兴趣;
  • 说明:简单解释难懂的概念;
  • 说服:巧用说服和推理;
  • 展示:给听众点惊喜。

面对众人勇敢地表达自己,还有比这更能让人增添魅力的事情吗?

4

价值体现于影响力

这几年有个词很流行:存在感

我们都不想做没有存在感的人。换句话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倾听,意见被采纳,提议被附和。

这就是“影响力”。

在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眼中,它们就是所谓的“说服科学”,即“如何说服、影响他人”的学问。

说服,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向客户销售产品,向上司展示你的方案,对商家而言,它们也要想尽办法吸引客户,说服客户消费,等等。

如果你学习过“说服科学”这门学问,对人类的各种心理机制了解得一清二楚,你的说服工作无疑会简单许多。

这方面的著作,首推当然是西奥迪尼的《影响力》

他在这本书里为我们总结了打动人心的六大秘诀:

  • 互惠:先给予,再索取;
  • 承诺与一致:要求承诺;
  • 社会认同:利用从众心理;
  • 喜好:争取赢得对方好感;
  • 权威:让专家来为你证明;
  • 短缺:饥饿营销,物以稀为贵。

当你掌握了影响他人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展现你的价值。

5

专注,善用你的精力

我们如今的生存境况与二十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面临的选择的数量呈现了指数级别的增长。

登陆微信,要接受每天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条信息的轰炸;出门吃个饭,能迷失于各种饭店榜单和点评中。

同样,当你不断精进,你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各种机会:有人约你写稿,有人请你授课,还有人组了饭局邀你参加……

它们或许都能带给你好处,但你不是机器,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注定无法做好每一件事情。

为此,你需要一套新的人生哲学来应付这个新的局面。书单君想再次推荐《精要主义》

三个多月前,我曾和大家分享过这本书,当时我说:

“有些书教给我们的方法,就像帮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APP,而麦吉沃恩所主张的精要主义,就像一套操作系统,它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全新思考方法。”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得益于精要主义式的生活方式,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原本节奏紧张的生活变得更为高效和简洁——不仅完成了年度目标,还赢得了更多时间去陪伴家人。

所谓精要主义,就是这么一种让你省时省力、直抵目标的方法论,简单来说,它可以浓缩为以下一张图:

记住,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很多时候,我们比的不是谁更快,而是谁的负担更轻——《精要主义》这本书,就教会我如何去卸下负担。

当所有人都在迷失,只有专注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P.S. 如果你还没读过此书,可以读读书单君的旧文(☜点击阅读)

6

强化你的X因素

什么是X因素?

书单君无法告诉你,因为每人的情况各不相同:

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那你的X因素就是大量法学著作,搭配社会学、历史等等人文学科著作;

如果你立志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创业者,那你的X因素就是大量优秀商业书籍,搭配管理学、互联网等等行业经典著作;

如果你想立志成为一个出色的新媒体写作者,那你的X因素就是各类写作技巧书籍及经典文学作品,再搭配大量的公众号阅读经验和行业趋势研究;

……

所谓“X因素”,就是你建立个人品牌的核心和基础,是你能力的“长板”。

随着你的X因素越强,你在行业里的地位也就越不可替代,自然而然,你就有了强烈的个人品牌。

外国视频网站Youtube曾经就提出过一个“1%法则”,大意是指在网上只有1%的人会发声,10%的人会与其互动,而剩下89%的人只是围观一下。

我们见过的大多数人都是那89%,他们不可谓不努力,但最后却只是平庸地过了一生;只有那敢于站出来的1%,才发现了时代的快车,在适当的时候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升级。

那么,2017年来了,你会是那不可替代的1%吗?

别急着回答,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本书吧,愿你今年的这趟旅程能走得更远。

 马伯庸:我的 2016 书单

2016 年就要过去了,这又是忙碌的一年。忙碌意味着闲暇少,闲暇少意味着读书的时间更少。好在这一年我的电子书阅读比重大幅增加,才勉强维持住阅读量。我对实体书和电子版没什么特别的执著,阅读的是内容本身,不是载体,怎么方便怎么看。倘若是在雪夜家中,适逢断网,不妨斜倚桌炉,捧一本书闲翻几页;若在长途旅行想打发时间,还是带个电子书装个十几本书更加便利,总比扛着一摞实体书省力气。读书嘛,挑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和习惯就是,不必执念于特定形式,不然施主就着相了。
这十本书,有新有旧,并不全是 2016 年出版的新书。入选的标准只有一个:我在 2016 年读完印象深刻,且购入实体书搁在书架之上,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1《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
2016 年我完成了一个持续了近三年的夙愿,将徽州万历年间的丝绢案始末整理成《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文,承蒙和菜头和老罗(振宇)青睐,得以获得大众关注。在整理此案期间,我开始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徽州的民风有两个特点:一是健讼,喜欢打官司,二是仓鼠症,喜欢囤积各类文书。于是当地保存下来大量明、清两代档案资料,许多民间事件的记录十分详尽,成为研究者的宝库——丝绢案,仅仅只是其中一件而已。
我很想对这些事情做一下深入了解,可是限于精力和才学,不可能去翻阅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只好偷个懒,直接去读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这一本书,是徽州文书研究里视野比较高的。
此书是日本学者中岛乐章所撰,他以大量的徽州诉讼文件为基础,重现了明代乡村的政治生态群落。谁把持着舆论,谁控制着公权力,谁能借势中央,谁能忽悠群众,宗族如何介入司法,朝廷对这种毛细血管末端的纠纷持什么态度,利益集团之间如何博弈,秩序和潜规则如何运行,在一件件真实的诉讼案剖析中,徽州乃至明代乡村的社会运作方式逐渐浮现出来。
想读懂一个朝代,光看高层那伙人的纷争是不够的,还得了解底层地方的运转奥妙。想真正了解大明,这本书是一把入门的好钥匙。
顺便一提,这是凤凰文库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其中的一本,同系列还有几本值得推荐。比如《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 : 中古契约研究》、《欧几里得在中国 : 汉译《几何原本》的源流与影响》,都很有好看,不过这里不赘述了。
2《巨人的陨落》
这本书是我在日本旅游期间,一边跟着老婆逛街一边捧着电子书看完的。从书的厚度,你们应该能估到我在商场里行走的长度——不过这个不是重点。
虽然读客把这本书吹捧得有点过,但不能因人废言,这本书本身还是挺好的,只是没那么好罢了。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气势宏大的一战小说,一家英国矿工、一对英伦贵族兄妹、一个德国情报人员、一对俄国兄弟、一位美国官员构成了多个层次的交错视角,几条线齐头并进,彼此纠葛,展现出了整个波澜壮阔的一战欧陆战局。
这部作品以小言大,见微知著,我们阅读的是几簇浪花的起伏,却能感受到大海的深邃与广博,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巨人的陨落》是一部属于上世纪的小说,它的写作风格和技法很古典,有着这个时代文艺作品很少具备的从容和沉稳。比如在开头,作者极其细致地描写威尔士矿工的儿子比利第一天上工的每一个细节,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像是在精心雕琢着一尊雕像。
我喜欢比利和格里高里这两条人物线,以及菲茨与沃尔特在战场相遇的段落。茉黛和艾瑟尔我也很喜欢,她们前期光彩照人,只是后期这些姑娘被爱情与落魄遭遇磨去了自我的光芒,泯于众人,回归了传统角色,实在可惜——无论悲剧还是喜剧,她们本该有更符合她们追求的结局。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强烈建议再去读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两者创作理念、现实主义手法与风格都很相似,题材更是有连贯性:《巨人》结束于一战后,《战争》开始于二战。
如果说有什么不满足的话,《巨人》有点过于偏重描绘单独个人的际遇,略微欠缺对大时局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我们看到无数角色在时代大潮中起起落落,作者却不怎么提及这场大潮从何而来,又奔向何方。所以这本书很好看,只是没那么完美罢了。这一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做得可真是太绝了,不光让主角时刻发表议论,甚至还虚构了一部德国将军的回忆录,让读者悬起历史之眼,俯瞰着时光的洪流。
最后截一下《巨人》作者在篇末关于历史小说虚实之间的看法,这其实就是“历史可能性”的表述,我完全赞同每一个字。
3《中国古舆服论丛》
作者孙机,他的大名不必多说,另外一本书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本书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讲舆乘,也就是中国古代马车的种种细节,车制如何,整体结构是什么样,系驾的几种方式,马具马饰有什么特点,甚至还有关于木牛流马的考据。看完这些篇长短不一的论文,很有冲动想写一个古代版的《速度与激情》。
第二部分则是讲古代服饰、冠、妆。不过孙老师的重点明显放在了直男身上,谈得比较多的话题,比如幞头的产生与演变,比如汉代军服的标识,比如革带如何系扎,对女性服装妆容讲的相对少一点——不过这没关系,可以和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照着看。
对于有志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朋友们,这本书不可不看,它能提供给我们大量古代生活细节。历史小说如何写出历史感?不在宏大场景和华丽辞藻,而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
4《秦汉名物从考》
这本书,对历史小说写作同样是极好的参考书目。它涵盖范围很广泛,从蔬菜到美酒,从连弩到浮桥,每一类都针对几种特定名物进行解释。更难得是,它不只是简单的名物罗列和解释,还有详尽考证。每一个条目,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考据小文,包括征引文献与推理过程,这比单纯解释更有价值。我可以顺藤摸瓜,从文献里挖掘出更多想了解的资料。
作者是王子今,也是一位大家。他的另外一本书《秦汉交通考古》,内容也相当丰富。
每次在阅读这些资料时,我都对这些学者怀有深深的敬意。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非常琐碎,极耗精力,成果又不像那些高大上的项目能获得广泛关注。可他们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解决,方便我们这些后人撷取利用。
5《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直接引用一段周振鹤先生的序言吧。
“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是作者多年来独立思考唐朝藩镇问题的心得总结。此书集中讨论了 8 世纪中期至 9 世纪初唐代的地方政治问题……有别于以往的一些藩镇研究,本书作者的着力点在于将一系列被以往研究所忽略的藩镇事件,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政治社会场景之中;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界限内,去对与藩镇有关的各种地方政治事件进行阐释,以此来为读者展现一个富有生机,且呈现出多棱面的藩镇群体……
作者对历史细节有着特殊的敏感,并且也乐于在追索历史细节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自己在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本书似乎有着面对推理小说的感觉。当然,作者的目的并非单纯地纠结于个别的历史细节,或只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有兴味的解读。本书作者的目标,显然是希望通过藩镇这一视角,去思考藩镇所处的时代的整体结构与发展方向……换言之,作者对藩镇个案的微观考察,希望最终导出的是对一个宏观时代的把握。”
诚如周先生所说,这本史论读起来有一种推理小说的感觉。(尤其是对我这种外行人来说)比如说吧,针对“张巡守睢阳”这个著名历史事件,作者别具慧眼地把它放在更大的视角里去看待,抽丝剥茧,从河南节度使这条线追查下去,发现河南局势与朝廷内斗相关,进一步引申到玄宗与肃宗的斗争,与朔方军的合作与分化等等。张巡守睢阳,只是这一系列高层斗争延伸到基层的一个悲剧——如果要把睢阳之守写成小说的话,从这个角度切入,一定会让读者耳目一新。
再比如说,作者在写神策军时,一度苦于无从下手。她自叙说:“我实在没办法,百无聊赖地在地图上拿《通鉴》里的那条元载和鱼朝恩争夺神策军镇的史料来标记,这是有关中晚唐神策军镇的一条重要资料,之前的学者都用过,这条史料里出现了将近 10 个神策军镇的名字。真是不画不知道,一画突然问题就出来了,我突然发现神策军的几个据点都集中在西面的凤翔一镇里,而且分成三排排列,我当时立即就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了。其实也很明显,这三条平行线就是三条交通路线,这些神策军镇的分布全部在交通枢纽上。” ——作者遂抖擞精神,以此入手,从神策军的空间变化,考察了异族威胁和唐廷应对变化的情况。这是把开脑洞的技术,应用到了学术中去。
对于这些研究在学术上有多大的价值,我没资格评价,但我能从这些细致的考察和推理中,感觉到一种隐藏在文字下的汹涌动力。这动力充满戏剧性,是写作的绝好素材。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读历史论文的原因:它们能从耳熟能详的资料里开出别样的脑洞,这脑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方法论支撑,显得格外真实。
开脑洞也要遵守基本法啊。
6《生命的跃升 -40 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作为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文科生,我喜欢看那种深入浅出讲明道理的科普文字。所以当初选择看这本书时,我身心很愉悦:生物进化?十大发明?四十亿年?光听这个修辞就很让人神往。我的预期是看到一些类似“生命在被闪电击中的原始汤里悄然孕育、“恐龙毁灭于一次小行星冲撞”之类既浅显又富戏剧性又容易理解的观点。
然后我翻开书,在第一章就看哭了。
作者饶有兴趣地探讨,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各种无机物如何在深海的热液喷口通过一系列反应,构成有机物,进而诞生最初的生命。尽管他很努力地让描述通俗化,可里面层出不穷的拗口名词和复杂化学机制,还是把我直接看懵了。
这本书不是那么好懂。不过我有一个毛病,只要开读一本书,非得读完一遍才成,不然心里总觉得一件事没做完。所以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读,碰到不懂的名词或概念,就赶紧搜索一下,实在不能理解,就当成”糖果“来看待——这是我当年读英文原版《哈利波特》掌握的诀窍,忽略掉所有零食、糖果和食物单词,不去深究它们的意思,阅读速度会大幅提高。
不过当我深入读进去之后,慢慢体会到了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者把生命演化娓娓道来,仿佛带着读者亲身经历了一遍生命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如果说之前是“知其然”,那么现在就是无限接近“知其所以然”。都知道原始汤诞生了生命,但诞生的详细过程是怎样?都知道天择作用,但具体到物理和化学层面的运转机制如何运作?书里都有详尽的阐释。
说实话,很多段落我很多都没看懂,不过不影响感受其中蕴藏的魅力。有些观点,甚至让人觉得妙趣横生,比如作者谈到眼睛的起源,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藻类执行光合作用的感光点,这几乎有让人写一部科幻小说的冲动。
这个所谓的“十大发明”,其实是十个一直存在争议的根本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却没有铁口直断,不轻易下结论,只是告诉我们这个方向也许更符合逻辑和科学,这是个很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简单来说,这是本很难读懂的书。它就像一座包装精美的机械钟,平时只看钟面也够用了,但如果你拆开内壳,看到无数齿轮和擒纵机构哗哗转动时,哪怕你不懂原理,同样也是感受到那种运转的美感。
7《最后的耍猴人》
这本书是 2015 年出版的,我最早是在《读库》看到。是我读过的非虚构作品里,最喜欢的一个选题。
这个世界,其实是分为很多层次。尽管所有人共享同一片物理时空,可不同层次之间,几乎视而不见,如同不存在一般。前一阵,我跟朋友说起这个话题,朋友不信,说哪有那么夸张?我打开他朋友圈,随便找到一个街头照片,指着他身后的路面清洁工和路过的三蹦子:“你看,他们一直在你身边走来走去,你每天都看到,可能还会有点互动。可你会迅速忘记,不会留意。他们的人生,无论快乐还是苦恼,都和你没有交集,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大部分人对耍猴的概念,就是路过街头时的惊鸿一瞥,最多是驻足停留片刻,扔下点钱就走了。耍猴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并不感兴趣。不过这种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一无所知。
现在一位摄影师决定站出来,试图突破这一个知见的藩篱。
作者把视角搁放在“耍猴”这么一个行将消亡的古老行当,深入其中,一路跟拍、记录、与耍猴人交谈,甚至还一起扒火车……为的是能揭示出耍猴人真正的生活状态。他们来自哪里?为什么从事这个行当?和猴子之间是怎么一种相处关系?如何走南闯北?怎么开场表演?平时拜什么神?经济账怎么算?巨细靡遗。这些看似流水账似的记录,能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重量。
我很喜欢的是这本书的文字,质朴冷静,没什么刻意修饰过的辞藻,镜头感超强,就像是一台跟拍的摄像机,默不作声地把那些耍猴人的一切收录在画面里。大概正如作者在序言里的标题那样说,《我关心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
8《茶馆之殇》
秋原是我的朋友,他在业余时间一直浸淫在近代中国的生活史考据中。此前他的《清代旅蒙商述略》已十分惊艳,把整个清代在蒙古地区的商业活动考据得无比细腻,成功地还原了当时旅蒙商团的各种行商路线、历史沿革、行业规矩以及生活细节,抠得相当之细,而且文字流畅,解说清楚,读起来毫不费力。
这本《茶馆之殇》是他的第二个选题,同样以“细抠”为特色。内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茶馆”本身。从茶馆的兴衰时间、茶馆的业务范围,到围绕着茶馆而展开的江湖潜规则,还有层出不穷的各种讲究、切口、黑话等,书里都说得很透。说是茶馆,其实写出了一个小社会的市井百态——颇有连阔如《江湖丛谈》的风采,作者还连带着把相声源流也做了一番梳理。
我在阅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简直浑身都是戏。每一个揭示出来的茶馆小细节,感觉都可以做成一个桥段。凡有志于这一时代的作者和编剧,这本书不可不读,能给你的作品提供许多绝佳素材,让时代味道更加浓厚。
9《李天飞大话西游记》
这年头解读四大名著的书层出不穷,不过作者们多是从文本出发,穷搜勾连,试图从字里行间挖出细微矛盾之处,强加解释,构建起另外一个故事或理论。这样的解读法很有意思,看完让人脑洞大开,可是有一点,不能当真。把那些解读分析当成文艺作品来看待就够了,倘若真觉得暗藏微言大义,就背离真实太远了。
李天飞老师的这本《西游记》解读,却是个例外。不夸张地说,是如今市面上诸家解读西游最好的一本。
原因无他,因为这本《大话西游记》并无大话。它并不醉心于挖出什么新的阴谋论,而是从版本、民俗、博物、宗教等角度进行严谨的考据,不做惊人之语。
李老师手里的资料极丰,所以格外显得详实可信。像他谈到哮天犬,祭出东汉崖墓壁画,把传统文化里狗与猴子的关系分剖得清清楚楚。再比如谈到金箍棒,用大量出土文物来论证其与船具之间的微妙传承,令人耳目一新,又特别信服;讲到四大部洲的名字,直接亮出一大堆古籍影印、碑拓图本,证明《西游记》其实是写了错别字。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很简单:《西游记》一书写了几百年,几十个故事版本彼此融合,无数个作者参与编撰,统合成一本书后,必然存在前后矛盾之处。正如李老师自己所说:”“今天看到的《西游记》本来就是一块浇了很多层奶油的蛋糕,搁了几百年已经化成一摊糊涂……就是要用抽丝剥茧的方法,把这些层化掉的奶油,重新分出层来,把叠加在西游记里的这些层次,一个一个地择出来。还给大家一部清晰透彻的《西游记》。
版本学是分析名著的一柄利器。许多古典名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民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说过程。仔细考察各个时期版本的不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故事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进化。很多让我们闻之一惊的所谓“秘辛”,其实从版本源流这个角度来看,不过是传抄过程中的一些误会与融合罢了。
对我来说,这本书有魅力之处,不只是揭示西游记本身,还在于研究古典名著的方法论。看完此书,学着作者的思路再去审视其他作品,便比从前清晰多了。
10《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
商务印书馆这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封面风格,已经让我形成条件反射,一看就心生凛然,同时开始犯困。尤其是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索然无味。我无数次在各地书店的书架上看到它,目光从未做过片刻停留,也没有丝毫把它拿出来翻阅的年头。
直到今年一次机缘巧合,我勉为其难地翻开它,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多么好玩的一本书。我原来以为里面会充斥着一大堆繁琐的贸易数字和经济分析,结果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在讲东南亚的民生民俗和背后的文化解读,与弗雷泽的《金枝》有点类似。且不说学术上的意义,单用来打发时间,也足够有趣了。
比如里面提到暹罗的水下神判:如果两人起了争执,就同时把头浸泡在河水里,谁先憋不住气抬起头,谁就是理亏的一方。作者还做了解释,理亏之人必然心虚,心虚必然气短,所以这种审判方式也有一定心理学的道理。
再比如,暹罗当地还流行一种斗兽形式,用大象和老虎搏斗。但主人会刻意给大象披挂盔甲,把老虎爪子拔掉,让前者占尽优势。因为在当地,认为大象代表王室,老虎代表了外国人,这折射了东南亚人对外来者的微妙心态云云……
但这并非只是一本猎奇的书。
东南亚地区的地理特性,决定了它注定像地中海一样,从周围吸纳各种基因进来,形成复杂多元的文化群落。而支离破碎的岛屿特点和季风条件,构成许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如同一个个模拟小沙盘。借助作者的旁征博引,我们从中,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基因和政体的演化、碰撞、消失以及整个过程的脉络。
比如说,作者曾注意到,在当时,东南亚女性的地位比周边地区都要高,几乎与男子平起平坐。这并非是他们具有平权意识,而是因为女性在商贸活动的介入程度很高,经济地位和独立性与男子不分轩轾,甚至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在该地区最积极参与日益扩大的贸易的国家都由女性来统治”。但很可惜的是,随着外来宗教与文化的强势入侵,这个特点在 17 世纪后逐渐消失。
所以,对于喜欢观察人文形态演化的人来说,15 到 17 世纪的东南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观察缸,这两册书,则是一位称职的解说向导。
有书可读,即是快乐。

麦基卓、黄焕祥:《懂得生命》

1515414

【书籍介绍】

如果不考虑外在环境,我们是自由的生命,能够过丰富与生气勃勃的生活。但通常人们会选择符合社会传统所带来的安全感,以及随着这选择而来的物化的角色。当人们无法完全做自己时,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疾病或是症状,并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情绪的、灵性的、精神的、身体的或是环境上的。这不只是因为跟他人的分离,也是因为跟自我的分离。不过,真正自由的人还是能打造出自己选择的生活,同时也仍然负责任、会关心、有功能,成为文化中有贡献的人士。

本书是献给那些希望提升生命意义与质量的人,提供了一些工具让你跟自我与他人有所连接,并发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源头。

两位作者深受古老中国哲学与中医的影响,在几十年的治疗工作中对照东方与西方不问的介入方法,并持续地寻求整合双方观点后产生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本书包含了许多对生命、关系以及人性的基本假设,其关注点在于人际沟通与连接,如何用真诚的沉思去开展自我,与人分享,并为生命做出更有洞察力的抉择。

【作者简介】

麦基卓是具有英联邦专业执照的针灸师,曾在英国牛津中医针灸学院接受训练。黄焕祥是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曾在精神医学的重镇梅宁哲医院接受专科训练。两人是具有专业执照的黑文(The Haven)中心的共同创办人,主张一种整合身、心、灵的深度自我发展方式,强调自我对健康、关系和生活方式的责任。他们的远见和价值观是获得世界性瞩目的黑文课程的基础,在三十五年的专业伙伴关系中,他们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许多研讨会和工作坊,在亚洲和欧洲许多地方旅行和教学,在工作中融入跨文化的方法。他们也是许多机构、公司和团体的咨询顾问,拥有非常丰富的实务经验。

除了在专业期刊发表大量文章外,两人的著作还有《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A Book About Health and Happiness)、《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The Relationship Garden)等。

【内容试读】

序言

我们对你以及你所追求的生命,致上最深的祝福

自1992年英文版发行以来,本书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当初我们所设计的是一本能够实际应用的哲学书,为加拿大黑文学院(The Haven)自我成长课程的参与者,包括来自北美、欧洲与亚洲的学员,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及理论原型。另外,这本书也要顾及更多没法来参加课程却有意提升生命意义与质量的人。

1999年本书的中文版曾在台湾出版,当时我们很希望这本书能让中文读者用自己的语言了解我们的构想。然而,许多读者告诉我们说,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一般人并不容易读懂。我们这才同意这次的全部重新翻译。希望这个新的版本能让中文读者更容易接近。

本书并不是各种信息的大集合,而是在黑文学院上课时许多教学理念的总结。来参加过课程的人会发现这些理念很熟悉,或许对于复习课程中所学很有帮助,我们希望你也能对课程中的体验有新的学习,并且强化你已经开始的转化过程。没有参加过任何工作坊的人,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日常生活或关系有所帮助,使你的思考与行为模式,或生命抉择更有洞察力。本书的焦点在于与人沟通联结,用真诚的沉思去展开自我,与人分享,以及洞察力。

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我们对生命、对关系以及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这些理念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广泛借用了不同来源的信息。这些理念曾经验证在数千位与我们分享生命经历的朋友们的互动中。对所有的这些课程参与者、思想家、科学家、神学家、作家、专业人员、追求真理者、艺术家等,我们在此致上最深的感谢。

本书是我们已经译成中文的三部著作之一。《懂得爱》谈的是关系、沟通与联结,《懂得健康》则是东方与西方关于压力、健康、幸福的观念的比较与探讨。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书尚未译成中文。

我们要感谢黑文学院的同事与支持我们的员工,还有家人与朋友,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并且为学习提供了如此有效的背景。特别谢谢这次的中文翻译小组,他们花了好多年的时间讨论、澄清这本书中的一些观念与论点,并将这些观点带进了中文的世界。每章章末译者提出的讨论问题,也促使我们对书中的一些论点想得更广泛和深入,这种意见交换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在学习古老中国哲学与中医时深深受到影响;在对照东方与西方不同的介入方法时,我们学习到很多,并持续地在自己的生活与思想中运作以结合双方的观点;我们在寻找整合双方观点后产生出的和谐。

我们认同一些东方哲学家与存在主义者所提出的:人类生存在天与地之间,除了要担心生存下去的问题,也渴望能发现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会发现,自我的需求与社会及文化的需求大为不同。这种动荡的张力会在个人的成长中反映出来。最常会发生的是,自我会因为要符合社会的一致性以及安全感而牺牲;然而,内在一股渴望能更完整地表达自我的念头又无法完全消除。虽然一直有着这样压抑不住的想要自由表达自我的欲望,但总的说来,在文化与自我之间达到和谐是有可能的。

如果不去考虑外在环境,我们是自由的生命,能够过着丰富与生气勃勃的生活。但通常人们会选择符合社会传统所带来的安全感,以及随着这选择而来的物化的角色。如此一来,他们的生命是被外在世界所定义的,他们也都把焦点放在外界而不是内在。大多数人需要有所归属带来的安全感,为此他们会盲目追随他人的指令。不过,人们还是能打造出自己选择的生活,同时也仍然是负责任、会关心、有贡献的人士。个人自由能够很容易地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真正自由的人能与他们的文化合作并以负责的态度活着,尊重社会的目标,却仍然保有为自己思想与感受的能力。他们会追随领导者,但不会是盲目的。他们会是负责任的公民,有着开放的视野、心智与胸襟。

当人们无法完全做自己时,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极为巨大的,虽然有时这代价是隐约的、不明显的,或是用伪装掩饰住。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疾病或其他症状,并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情绪的、灵性的、精神的、身体的或是环境上的。一条常见的孤立与焦虑的线贯穿了各个层面,这不止是因为跟他人的分离,也是因为跟自我的分离!虽然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能愈合这些分离的状态,但是却缺乏能让疗愈发生的许多基本工具。他们不练习为自己负责任,却倾向于把力量与权力都归到他人身上。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功课就是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前往自由、负责、健康与快乐。我们认为,与亲密关系建立有意义的对话,不但是克服孤立的最好方式,也是重新找回我们跟自己、跟他人、跟宇宙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让你有所领悟,并提供了一些工具让你跟自我与他人有所联结,并发现你自己生命意义的源头,这也是发展出信念的过程。

我们还继续走在探索自我的旅程中。对你以及你所追求的有意义的生命,致上我们的祝福。

(黄焕祥与麦基卓,2007年1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纳奈莫市)

小飞飞:非科班出身的我,如何读完上百本英文原著的

我曾在某些文章里谈到了自己大学自学英语的经历。在那些文章里,我提到了阅读英文原著。很多人说读英文原著非常难,问我是如何读完这么多英文原著的。通过这篇文章里,我将详细地回答他们这个问题。
司各特派克是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少有人走的路》,《邪恶人性》 是非常好的书。他还有一些书,外国读者的评论也很好,但很难下载或买到。

首先谈谈面对英文原著时,很多人会产生的畏惧心理。

由于恐惧纯英文版的书籍,很多人喜欢买中英对译的书。这类书有个缺点:由于人都是懒的,一旦有中文在,我们就自然而然会去看中文翻译,而且总是担心自己对英文的理解没有译者理解的正确,看几句英文,又去看几句中文。

长期这样的话,你就会对纯英文版的书形成一种恐惧感。几年过来,你可能连一本纯英文版的书都没有读过。

但这种恐惧、不舒适的状态是一种很常见的状态,而且我们从小就经历并克服过。

我们小时候背唐诗,读语文课文,我们很多时候也是不懂的,那时我们也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会去问父母,问老师,但问了以后,我们可能还是不懂,于是我们就只能忍受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慢慢地,我们阅读的越来越多,我们也就在阅读中熏陶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也就越来越少了。

这是我一美国朋友从美国带给我的英文原版的书。左边是《1984》,右边是卡夫卡的《审判》。书非常精美,每本书都有一个纸盒装着。我俩都是书迷,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一年要读大约一百本书。

还举个例子。当你进入某项对你来说全新的领域的时候,比如说金融或者互联网,即使资料全是用中文写的,别人也用中文跟你讲解,但你就是看的云里雾里,听的云里雾里。你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当你看得越多,听得越多的时候,某个瞬间你突然明白了别人在说什么了,感到自己的理解力提高了一大截。

阅读英文原著,你也要学会忍受这种似懂非懂的不舒服的感觉如果你一旦感觉自己没看懂,就放弃,那你就会永远恐惧,永远看不懂英文原著。

开始的时候,读一本英文原著,如果只看懂40%,50%,那也没关系,要强迫自己读下去。你会发现,一本书你越看到后面感觉越容易,看的越顺利。因为你前面查的新单词,它们常常会反复不断的出现在一本书里。而且每个作家的写作手法不同,你适应他的语言特点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开始看《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时候,看了一章都不知作者在讲什么,但看到第二三章的时候就明白了。这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一。

在开始阅读英文原著的过程中,你还会遇到另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你在阅读的时候,脑子里总是自动将其翻译成中文来思考理解。比如说你看到 “food”这个单词,你脑子中立马把它翻译成“食物”来理解。那是因为我们的母语是中文,用中文思考更符合我们的习惯。你有时候会想“我何时才能不在脑子里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来理解呢“? 我想说的是,这也是一个过程。你阅读的越多,你对母语的依赖就会越少。

我是在阅读了一百多本原著、看了很多电影和美剧、跟外国人打了六七年交道后,才慢慢变得不怎么依赖母语了的。我现在阅读基本可以不依赖母语来理解了,看到英文就用英文思考。

但碰到非常难得东西,我还是要依赖母语,因为那是我出生就讲的语言啊。它已定格在我的思维当中了。我有个德国同事,他十八岁离开家去了英国,他说他在英国生活了十几年后才学会完全用英语思考。

所以大家碰到阅读英文原著的这种不舒适感、恐惧感,千万不能退却、放弃,而要坚持,要学会与它共存。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新的知识或技能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恐惧感和不舒适感。你之所以没学会,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智力有问题,而是你没有耐心去与这种恐惧感、不舒适感共存。

而且大家会看到,无法面对恐惧、忍受不舒适感的人往往很难学会新的东西。他们总是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做着同样的工作,吃着同样的食物等等。他们不喜欢变化,过着单一的生活。大家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 去迎接挑战。一个人要是总是呆在让自己舒服的环境和状态中,他又怎么能进步和成长呢?

开始看《飘》的时候,即使每页下面有注释,我还是要查很多字典,查的让人发疯,但还是坚持看完了。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英文原著。这套有注释的世界名著是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书非常精美。这套丛书大约出了20本。我基本都买来看了。

接下来,我就谈谈读什么样的书籍和一些阅读技巧。

1,你需要读你感兴趣的英文材料。

如果你平时喜欢看言情武侠小说,那你就去看英文版的言情武侠小说,这样的小说欧美一大堆。如果你喜欢看肥皂剧,那你就去看美剧,把中文字幕遮起来,逼着自己去看英文字幕。如果你喜欢瑜伽,那何不去看看纯英文版的瑜伽书籍或外籍瑜伽教练的视频呢?这样既学了英语,又学到了更正宗的瑜伽动作。

这里我举出自己的一个例子。我小时候看到爸妈总是吵架,而且也看到身边很多夫妻总是吵架,彼此像个仇人似的。所以我就想我以后要是谈恋爱或是结婚,一定要尽量和女友处理好关系。

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吵,那就需要好的沟通,需要了解男女在精神、情感、性方面的不同点。于是我就去找这方面的英文书籍。

我看的第一本谈两性方面的书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作者是约翰格雷。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对男女的差异分析的挺透彻,书中提出的方法也挺实用,我便一鼓作气把约翰格雷几乎所有的书都看了。这些书有谈男女在感情思维方面的不同点的,有谈男女在性方面的不同点的,有谈怎么教育孩子的,有谈怎么去修复自己童年的创伤的,等等。

这是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我看完后觉得很好,就买了十本送给有英语阅读能力的朋友和亲人,希望对他们的爱情婚姻有所帮助。

我把这些书推荐给女友看。她开始不习惯看英文,我就逼着她看。她看不懂的地方,我就翻译解释给她听。由于她也希望我们能更好的沟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吵,有一份好的感情,所以她也愿意被我逼。

我们看完一本书后会一起讨论,一起沟通。我们的感情也确实慢慢变好了。女友现在也逐渐可以看懂英文原著了。到现在为止她大约看了四五十本英文原著了吧。

因此大家一定要去读自己感兴趣的英文书。要舍得花时间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英文书。英文原著的阅读本来就比较难,要是你对内容还不感兴趣的话,那你是很难坚持的。应试教育的那些课文和阅读理解是非常枯燥的,我觉得那简直就是对学生的摧残。 整个中国有哪怕一个学生真正对英文教材和阅读理解的题目感兴趣吗?

女友看了《恋恋笔记》的电影后,觉得很好,就把英文书买回来看。她一下子把同一个作者的五本书都买回来了,全是爱情小说。她大约一个星期可以读一本。

这是我和女友自学计算机编程时的第一本入门教程。我们人手一本。我找这本有趣的教程找了很久,因为我极度痛恨国内那种枯燥乏味的教材,我自己也曾深受其害。我觉得,一个本身有趣的东西,要是让一个乏味的老师或一本乏味的教材来教,也会让学生讨厌的。很多老师总是喜欢一开始就教很多概念性的知识,把学生下个半死,让学生畏惧,甚至讨厌那科目。他们不知道,其实最开始应该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本教程,学生很快就可入门,一个星期内就可以做出一个小游戏,获得成就感。编程也绝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或说的那么难,那么枯燥乏味。

2,我觉得阅读纯英文版的书籍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开始的时候不要读太难的,而要读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如果满篇都是生单词,一天只能读一两页,那会让人非常沮丧,容易放弃的。

在这里我推荐一套书籍:3000词床头灯英语学习读本(有纯英文版的)。这套书是用3000个常用单词写成的。几乎都是改写了的世界名著。3000字的基本是大一或四级的水平。而且每页对于稍难一点的单词都有注释。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你查字典的时间,让你把注意力放到故事情节上。一旦你被故事情节吸引,你就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你查单词就更有耐心,更容易读完一本书。一旦你读完了一本英文书,收获了成就感,你就会愿意读另一本。这样就容易坚持下来了。我建议对于基础一般的人,这个3000词的可以读上十几二十本。

当你觉得三千字的对你没有难度的时候,你就可读5000词的了。5000词的也可以读十几二十本。你把这套床头灯英语读物3000词的,5000词的,读了几十本后,你就可以去读其他英文原著了。
这是3000词床头灯纯英文版读物,读得慢两三天可看完一本, 读得快一个晚上可以看掉一本。

要是你觉得上面那套3000的床头灯读物看不懂,那我就再推荐另一套英语读物—《书虫》。这套书有很多个级别,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所以不论你英语处于什么级别,你总可以找到适合你的。

这是高一高二级别的《书虫》英语读物


另外,阅读英文原著最好从与我们时代相近的书籍开始。

一本书籍越是古老,语言就越难理解。鲁迅距我们差不多一百年了,我们读鲁迅的书就感到有点吃力。因为我们现在的语言与鲁迅那时候的语言有了一些变化。当我们读三百年前的红楼梦时,就会感到更加吃力。

英语也是一样,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所以大家最好从21或20世界的英文原著开始读起,然后转到19世纪,18世纪等等。

不要一开始就拿着一本莎士比亚的英语原著在那里看,显得自己有多牛逼。莎士比亚据我们现在已经有400多年了,他的原著是非常难懂的,对于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都很难。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在别人眼里显得有多牛逼,而是要真正能获得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


《富兰克林自传》是300年前写的,而且富兰克林的写作手法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句子都很长,我当时看的时候好费力。虽然《格列夫游记》也是300年前写的,但语言要比《富兰克林自传》简单得多。


总结以上两点:1,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2,要选难度适合自己的书籍。 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书有点难找,但只要你努力,还是找得到了。万一暂时找不到,能满足一个也不错。

 接下来谈谈我学英语的收获。 我觉得自己学英语最大的收获是:英语开放了我的思维,让我慢慢地获得了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

还是用例子来说明。

大四的时候,我读到美国现代舞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1878-1927)的自传,非常喜欢。邓肯是一个勇于追求变革,改变世界舞蹈进程的人。可以说,作为舞蹈家的邓肯对文学、哲学、音乐、美术、雕塑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是一个深刻理解人性和人的精神的人,也是一个用灵魂在跳舞的人。

看完英文版后,我在网上看了一下中文翻译。我觉得中文翻译的不怎么好,因为译者还是用一种传统的思维来看待一位女人。他觉得作为一个女人,邓肯不应该太追求自由,太特立独行。我觉得这种用条条框框来理解人的思维是狭隘的。

这让我意识到,一本好书,要是译者的思维有局限性,那他就会把那本书的高度拉低到他自己的高度。从那以后,我就基本不读由英文翻译过来的东西了。我觉得翻译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再难的书,我也逼着自己去读原著(当然目前只限于英语原著)。

这是《邓肯自传》,都被我翻烂了。我觉得《邓肯自传》完全可以与卢梭,奥古斯丁,托尔斯泰的自传相媲美。邓肯是个非常诚实的人。

由于太喜欢《邓肯自传》这本书,我决定自己翻译翻译,练练笔。但邓肯真的太宽广了。要真正理解她需要非常全面的知识。于是我就常常跟我的一个外国朋友讨论,向他请教。

他也常常很有耐心地回答我的一些问题。那段时间我住在那个朋友家,他是我们学校的外教,暂且叫他M。M快50岁了,比我父亲年纪还大一些。

有一天凌晨一点,我没有一点睡意,就在翻译《邓肯自传》。我心里很担心M会催我去睡觉,因为在我的意识里,长辈总是会去管着晚辈的。在家里,从小到大,爸妈十一点钟去睡觉的时候,他们也总是要催着我去睡。我有时候烦的要死。

那天晚上,我一直翻译到凌晨三点。期间,M两次起来去洗手间。但M没有催我半句,他只是说:“you work very hard”. 这让我感到惊讶。要是在家里,爸妈一定把我唠叨一顿或骂一顿,说我装模作样,假勤奋,早逼着我去睡了。

我在英文书《Factory Girls》里面读到作者LC描写的一个小故事。作者LC(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被一个东莞打工妹F邀请一起回F的老家–湖北农村过春节。作者住在F家的那几天,发现F一家人会在同一时间吃饭,同一时间洗脚或洗澡,也几乎同一时间睡觉。他们也催着作者在某个时间洗澡或洗脚,某个时间睡觉。作者非常不习惯。

《打工妹》是描写在世界工厂东莞打工的一些低学历、低收入的打工妹的一本书。她们的境遇读来令人唏嘘。

我想,难道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那些集体主义的精神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做什么事都要一起做吗? 还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化倾向于把人塑造地都按一个步调行事,容不得有不同个性的人产生呢?

还有一次,在一个国际学校,我跟一个德国老外一起上课,我做他的助教。当时班上有个十一二岁的女学生特别调皮。下课后,我就把那个女学生叫到办公室,关上门,跟她谈了一下。那个德国老外马上警告我说:“老师和异性学生谈话的时候,是不能关着门的,因为怕老师性侵犯学生”。

我当时被弄蒙了。我把门关上,主要是想保住那女学生的面子。但德国老外坚持我错了。我当时觉得她不可理喻。不过后来我想:可能西方人认为人是不可太相信的,只要环境允许,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所以他们在各个方面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性,用多党制来制约权利。这种约束人性恶的意识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老师跟学生谈话不能关门。

跟外国不同文化的碰撞让我意识到,自己常常理所当然认为对的事情,有时候不一定是对的。一个人要是常年累月的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与思维方式一样的人待在一起,接受单一的信息,那他的思维就很容易变得狭隘。但他自己却不知道。

朝鲜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不是认为自己活在天堂,世界上其他人都活在地狱吗? 一只青蛙从井底看世界,不是觉得世界只有井那么大吗?

《江城》.在这本书里,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描写了自己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的两年的教书经历。看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90年代的中国小县城,也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我觉得作者是一个非常有人文关怀的人。

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了解反思自己和探索外面世界的冲动。有一段时间,我大量地阅读那些来华的外国人写的关于他们在中国的真实经历的书,如 < Strange Stones>, < River Town>, < Country Driving>, 等等。这一类书,我读了十几二十本。

我又读了那些离开了中国,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后的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如< Mao’s Last Dancer>。由于这类书很多不能在国内出版,所以我就不列出来了,书的照片也不放出来了。你懂的。

我之所以阅读这两类人的书,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同时亲身经历了两种文化。通过对比,他们很容易看到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这是只在一种文化中生活过的人难以做到的。

那段时间是我疯狂阅读的时候,我通宵达旦的读书,每天读上十个小时,几天就可以读完厚厚的一本。我感觉到我被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传统的中国文化所禁锢。我极度地想要冲破这种藩篱,获得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独立。我的求知欲汹涌般的喷涌了出来。

你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吗?如果没看过,一定要看一看。很好的电影。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应该跳出自己的思维来看看自己,否则就容易活在谎言和虚幻当中。

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多学了一门语言,就多过了一种不同的人生”。我对此深有感触。英语不是一门工具,而是一种文化。当你学好了英语,你不但可以更容易的找到工作,还可以和很多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交朋友。你可以出国旅游,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更容易获得一个开放的头脑和自由心灵。所以英语远不是考试、拿文凭、甚至找工作这么狭隘。

最后谈谈我最喜欢的英语系作家。我说的是乔治奥威尔。在我读的那么多的英文原著中,如果要我选五本我最喜欢的,我会毫不犹豫的选上乔治奥威尔的<Animal Farm>和<1984>. 我觉得奥威尔对人性、社会、政治的解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奥威尔的语言是那么简洁,那么形象,而表达的思想又是那么深刻。

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这是一切真正伟大作家的标志。我觉的每个能阅读的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两本书,因为我们仍然活在奥威尔描写的世界中。我觉得每个能阅读的地球人都应该读读奥威尔,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科技可以监视着人的一切活动,整个世界或许都活在(1984)当中。

PS: 读不懂奥威尔英文原版书籍的人,也可以读读翻译版。但翻译和原版是无法相比的。

最后祝大家能攻克英语,读懂英文原著。

更祝大家能有一个开阔的头脑,一颗自由的心灵。

拯救无聊时光!这10本书让你的生活更有料

《毛姆传》

1
赛琳娜·黑斯廷斯
此书绝对是新年的惊喜,热爱毛姆的人一定不能错过,即便不喜欢,他本人精彩的生活也够人们叹为观止的。起码这书解决了两个疑问,一,他到底是不是同性恋,二,他为什么在英国长期声誉不佳,私生活饱受种种猜测。附带的主要惊喜则是还原了毛姆的婚姻生活,你一定很好奇一个如此睿智的大师会有怎么样的围城历险记。

《寻欢作乐》
2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前一百页老实说并不好看,毛姆非常聚精会神地描绘着19世纪乡绅们迂腐的道德观,要不是这中间他穿插着对文坛的无数看法,恐怕看不下去。《寻欢作乐》读到后半部分开始无法放下,非常佩服作者构筑故事的本领。所有人都可以描述一个荡妇的故事,天涯有的是极品故事汇,但只有少数人,能把读者的心和脑子,抓到道德高台的另一边。放在今天,仍然是个很棒的故事,只能感慨人类的道德进化太慢了。

《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
3
杜鲁门•卡波蒂
《肖像与观察》收录了卡波蒂的一生中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的各色人物,从星光灿烂的好莱坞明星到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一幅幅肖像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卡波蒂后半生整日出入于上流社会,鲜衣怒马,日日笙歌,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度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一支同样的细腻的笔触。那些如旋转木马般从他眼前闪过的各路名流——玛丽莲·梦露、葛丽泰·嘉宝、卓别林——拨奏出的是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精妙音符,你会诧异于他们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无意的话语能够触发这样的情感湍流。他描写的游艇旅行,明星故事,电影系列,可以说别开生面。下集比上集好看,有一篇他跟随自己的清洁女工去体验一天工作的记录,尤其好看。

《不道德教育讲座》
4
三岛由纪夫
对女人最恶毒的男作者,几乎都有同性恋成分,王尔德,毛姆,三岛由纪夫。在他们辱骂女人时,你会觉得这些男人多么直啊。实际上直男根本懒得了解女人,他们只会欣赏,或者不加理睬。

这本书里有一篇,是三岛叫男人该狠揍女人的时候,千万别犹豫。特别是女人心思活络想出轨的时候,打一巴掌一般就好了。不道德,但是很好笑。

《革命之路》
5
理查德·耶茨
小说主人公弗兰克和爱波•惠勒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郊外,他们所住的那条路叫“革命之路”。那还是1955年。弗兰克(又意“坦白”)一点都不直率,活泼动人的爱波(又意“四月”)也很快就会在秋日凋零。革命之路上的日子是富有戏剧性的。小说以表演开篇,亦以表演收尾,其间则是一场接一场的演出。

或许你认为这三百来页的小说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事情发生在两人身上,直到结尾,才让你大吃一惊。

《禅与摩托车修理艺术》
6
罗伯特•M.波西格
作者遭遇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摩托车修理铺,随后打算开始写这本书,他说为什么没人认真地对待摩托车修理呢,人们只是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件可以完全置身事外的事情?

什么事情研究深入了,都有种禅味。人们一提起禅就很严肃。但是这本书不严肃,很易读,又挺好笑,所以马上决定看完。

《疾病解说者》
7
裘帕·拉希莉
作者是一个出生在英国,生长于美国的印度后裔。故事写得太棒了,很多人不喜欢印度,一说起阿三就有种自鸣得意的民族自豪感。其实印度人对中国看法也一样,更彻底一点,印度是一个跟中国非常相似的国家。这本小说的种种冲突,恰恰有点像当下中国人面临现代社会的冲突。

《携驴旅行记》
8
斯蒂文森
有个一个报告说,中国男性读者几乎没人爱看游记,他们只喜欢看攻略工具书。恕我直言,一味使用攻略的人,不过就是为了省几个钱去做一场别人做过的旅行。这就跟你看到别人穿条新裙子立刻跑上去问淘宝店地址一样,没劲。

《携驴旅行记》是斯蒂文森在19世纪时,买了一只驴,带着一起去旅行的散文作品,他倒是好心地给出了一些建议,不过今天的看客应该也用不上多少,谁会买只驴去旅行?但是书非常好看,妙趣横生,比跟人一起旅行好玩多了。

《奥威尔日记》
9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在日记中忠实记录了如下场景:与伦敦的流浪汉们一同乞讨、一同流浪、一同采摘啤酒花、一同住进收容所;深入矿井深处,像矿工一样从头到脚沾满煤灰;在远离城市的海岛上像纯粹的农民渔民一样播种收割、狩猎捕捞。这些日记可谓对其理想所做的最好诠释:平等、博爱,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反对顽固的保守派,坚定地反法西斯,讴歌劳动者、热爱劳动……

看看男神每天在想点什么,真的挺有意思。

《欧洲风化史》
10
爱德华·傅克斯

所谓《欧洲风化史》就是一部《欧洲男女关系进化史》,你能看到几个世纪前男人们是怎么对待女人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男人们很流行公开称赞自己的女人或者情妇,从头到尾描绘一遍她们有多美,乳房像两只大苹果,两条腿多么美轮美奂之类。至于妻子或者情妇的品质,则不足挂齿。

这书里尽是这样的事……而作者是个19世纪的德国人。

如何练就好声音

最近在学习《如何练就好声音》,分享学习笔记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一、为什么你的声音不好听?

  1. 你的声音清不清楚。
  2. 你的音色是怎样的。
  3. 你的声音有没有温度。
  4. 你的声音是否适合当下的场合。

二、你真的会吸气吗?

  1. 吸气的要点:

    全身放松,肩膀下沉,气息储存至腹部,腹部扩张,胸口不紧绷。

  2. 吸气的方法:

    闻花香法,半打哈欠法,平躺法。

  3. 吸气的优势:

    更多的气息储备,身体喉咙更放松,心态更平稳,让声音更有质感和能量。

三、微信语音不好听怎么破?

  1. 声音的马力别太足。
  2. 控制好你的呼吸。
  3. 语调语气会变通。
  4. 微笑让声音更有温度。
  5. 多做自己的听众。

解忧杂货店

《解忧杂货店》被认为是东野圭吾继《白夜行》之后最受欢迎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稳居各大书商畅销榜前几名。与以往不同的是,《解忧杂货店》的主题不再是作者最擅长的罪案与推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最温情,最动人的羁绊。故事里所描绘的,也不再是人性的阴暗与丑恶,取而代之的是植根于苦难之上的善良与温暖。

书中五个章节分别采用了五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五个跨越时间的故事,而书的结尾又巧妙地将五个故事连为一体,至此不得不赞叹作者巧妙的叙事布局和逻辑的严谨,那些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的细节以及每个人不经意的行为和选择,都像蝴蝶煽动着翅膀,持续散发着影响。而万事皆有因果,过去和未来终将交汇。

五个故事由五个问题展开,又通过五个答案,分别讲述了五个道理。

问题1:月兔是否应该放弃参加奥运会,去陪伴罹患癌症的恋人?

答案:1980年日本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没有去参赛,所以根本没必要再为奥运会做准备。

道理:当你抛起硬币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了问题的真正答案。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就去遵循你的内心,即使有未来之人帮你预知了不幸的结果,也不要轻言放弃。

问题2:鱼店音乐人是否应该放弃继续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回家继承鱼店家业?

答案:有人会因为你的乐曲得到救赎,你创作的音乐一定会流传下来。

道理:即使打了一场败仗,也要留下自己的足迹。你的穷途末路,却带给其他人未知的过往。

问题3:川边绿女士怀上有妇之夫的孩子,在穷困潦倒,可能导致不育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选择堕胎?

答案:书中没有直接交代。

道理:咨询者咨询问题之前,心里通常就已经有答案了。与其说是咨询,不如说是核验。

问题4:浩介是否应该随父母趁夜潜逃躲债?

答案:逃跑绝不是正确的选择,但如果无法劝阻父母,还是应该尽可能的和家人在一起,因为反感而离开,不是家人应有的姿态。

道理: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超出子女的想象。

问题5:晴美是否应该为了追求事业,转行做陪酒女?

答案:只要能让你有钱,别的方法你也愿意接受吗?

道理:无论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最后做出决定的都是咨询者本人。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

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解忧杂货店的老板浪矢,将对无法得到的爱情转化成了对身边人的付出与关爱,创办了解忧杂货店。他总是认真地回复每一封向他提出问题的来信,不管这些来信是恶作剧,还是出于无聊的消遣。而浪矢年轻时的恋人皆月晓子也正是书中孤儿院“丸光园”的创始人,收留了很多无家可归的孩子。孤儿院的孩子们受到杂货店和丸光园无私的关爱与帮助,而最后也正是这些孩子重建了丸光园,继承了杂货店。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会凭空发生,但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要有人愿意付出,它就像向世界注入了一股守恒的能量,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温暖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和菜头说,“我对未来所有的信心来源于:没有人喜欢谎言,人们喜欢真实。没有人喜欢虚伪,人们喜欢真诚。没有人喜欢卑劣,人们喜欢高尚。没有人喜欢怯懦,人们喜欢勇敢。没有人喜欢逃避,人们喜欢担当。”因此我也有理由相信,不论是谁,当他无意中走进这家解忧杂货店,都会开始愿意认真地为一个陌生人回信。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不喝鸡汤的自己

前不久,无意中入手了一本畅销书,汤木的《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翻了前几页,又翻了翻后面几页,差点一口老血喷在书面上。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这一刻,我怀疑自己穿越了,鸡汤文不是已经灭绝好几年了吗?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次打开书,从头开始翻,“方向“,”计划”,“主见”,“坚持”。。。天啊!当当网励志类排行榜第一啊!买书的人都眼瞎了吗?(不管了,我生起气来连自己也骂)。

这种书也叫书吗?内容空洞乏味,逻辑混乱,论据又是被引用了无数遍的国内外名人轶事。这明明是十年前的中学生作文摘抄集好不好?最让人气愤的是,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行字——“张德芬,柴静,毕淑敏,冯仑等倡导的心灵法则“,这简直是对这几位的侵权和侮辱啊。

不过想想,这书能卖得那么好,说明出版商还是有些套路的。抛开书的内容不讲,书的标题,目录,封面,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温暖,文艺,充满希望。好吧,想这些权当是自我安慰了。明天早上找个垃圾桶扔了。

640